2022年時間尚未過半,省級環保平臺就又增添3家新軍。
5月7日,山西低碳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太原揭牌,注冊資本30億元,目標打造山西省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的重要平臺。而就在前不久,湖北省生態環保有限公司才剛剛舉行了授牌儀式,山東省也明確要以山東水發集團為基礎組建山東省環保集團。
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時,除4個直轄市、西藏以及港澳臺外,全國26個省區市中,已有或正在籌備省級環保平臺公司共有31家。
一個新的問題是,一些省份不僅有省級環保平臺,還有水利水務類平臺公司,二者存在部分業務重疊和競爭關系。如何實現二者相關業務的整合,一定程度上關系著這些平臺公司的未來。
1 26省區已有31家省級環保平臺
五一前后,有兩家省級環保平臺組建的消息先后傳來。先是4月24日,山東省國資委在濟南召開省環保集團組建工作部署會議。根據省委、省政府審議通過的組建方案,山東省環保集團將由省政府、水發集團有限公司出資組建。緊接著,五一剛過,5月7日,山西低碳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揭牌儀式又在太原舉行。集團注冊資本30億元,將重點在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碳減排服務監管、研發設計及投融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山西省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的重要平臺。而在一個月之前,3月31日,湖北省生態環保有限公司也剛剛舉行了授牌儀式。長江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鋒為企業進行了授牌。
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時,除4個直轄市、西藏及港澳臺外,全國26個省區市中,已有或正在籌備的省級環保平臺公司共有31家,平均一個省份都不止一家。
這31家省級環保平臺公司中,直接冠以環保名稱的有17家。此外,黑龍江、云南、山西、廣西、寧夏在各自的環保平臺之外,還均擁有一家水利水務類平臺公司。具體如下﹕
▼31家省級環保平臺列表。整理:環保圈

2 源起“環保治理壓力+國企改制”
梳理分析31家省級環保平臺,可以發現有以下3個特點:
1、實控人主要是各地國資委
31家平臺公司里,貴州、海南、遼寧、新疆、內蒙古、甘肅、山西、湖南八省的8家公司由各地國資委、省政府或者財政廳直接出資,另外23家公司則由當地國企全資控股或作為大股東。31家公司的是實控人,主要都是各地的國資委。只有寧夏的兩家平臺公司和廣東環保集團的實控人是當地政府,內蒙古環保投資集團的大股東則是央企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環保。
2、源起“環保治理壓力+國企改制”
31家平臺公司中,有15家是在2019至今的三年里成立的,而且2021年后的8家都是環保類平臺。可以看出,這些平臺公司的成立不僅與這幾年地方環保治理壓力日增有關,也與這幾年的國企改制有很大關系。成立省級環保平臺公司既是國企改制的主要目標和成果(響應國家號召,整合省內國有企業的資源),同時也是完成環保要求,打造龍頭企業,引領和推動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3、體現環保綜合服務發展趨勢
因為歷史的原因,大多數早期成立的涉環保平臺都是以水利口業務為基礎,而后期一些企業則綜合了環??跇I務甚至一些非環保業務,充分體現了環保綜合服務的發展趨勢。不少環保類平臺公司已經涉及或規劃發展水、固等多個領域,形成項目投資、建設、運營,以及設備制造,檢測監測等完整產業鏈。
此外,縱觀這些省級環保平臺的組建經過,可以發現大致分為3類:
第一類,直接在之前的水利水務平臺業務基礎上升級而成。
如寧夏水務投資集團,前身為寧夏水利水電開發建設總公司,2008年寧夏政府成為實控人,2013年實控人變更為寧夏國資委,構建了水務、環境、工程“三大板塊”,目標打造國內一流區域綜合環境開發商。
還有江西省水利投資集團,2020年8月出資人由江西省水利廳變更為國資委,定位也改為全國知名“城鄉運營服務商”和“城鄉融合發展商”,全力打造城鄉水務、城鄉能源、城鄉生態環境和城鄉綜合產業四大板塊。
第二類,以在環保業務方面有足夠基礎的國有企業為核心進行戰略調整。
如正在籌備中的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它以安徽鹽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基礎進行組建。而安徽鹽業集團在發展鹽業主業的同時,還發展了房地產、鋼材貿易、金融等大量的非鹽產業,環保板塊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業務板塊。
2015年9月,安徽省鹽業集團成立了安徽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整合鹽業集團內部環保相關業務,計劃形成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研發、制造、咨詢等生態環境產業“一體化”業務體系,全力打造生態環境統籌治理、環境監測與數據集成等“四大平臺”。
第三類,以省級政府的力量,更大范圍地整合具有相同或相關業務的省內企業進行業務重組。
如四川省生態環保產業集團,就是以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為主體,整合省屬企業生態環保資產設立,聚焦投資、工程與技術、裝備制造等五大發展體系,形成水、固和生態修復等全產業鏈服務能力。
還有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是以云南水務、云南循環經濟投資有限公司為基礎成立,涉及供水、污水等水務,以及固廢含垃圾焚燒、餐廚、醫廢、危廢、污泥等業務以及新能源電池和循環產業園等。
3 如何解決省內“打架”的問題?
在作者看來,對于這些省級環保平臺,有兩點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如何解決省內“打架”的問題?
在既有的31家公司中,一些省份不僅有省級環保平臺,還有水利水務類平臺公司。雖然省政府已經明確了環保平臺公司的定位,但與水利水務類公司尚存在部分業務重疊和相應的競爭關系。
剛才說過,整合成立省級環保平臺的目的之一,就是實現資產優化配置,避免省內不同國企間相同業務的過度競爭。那么,如何實現二者相關業務的整合,一定程度上關系著這些平臺公司的未來。
例如山西,前不久剛成立低碳環保產業集團,業務包含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碳減排服務監管、研發設計及投融資等。而早在2020年,他們還由山西省黃河萬家寨水務集團和山西水務投資集團合并重組,后又先后并入山西水利建筑工程局、山西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以及山西水利廳20多事轉企單位組建了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主營業務里也包含有供水、污水處理等。未來,這兩家企業的相關業務是否要被統一整合?
另外,根據之前E20綠谷工作室的報道,在山東省內,除水發集團外,涉及環保業務的省級國企還有山東高速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山東發展投資集團、華魯集團、山東國投和魯信集團等6家。未來組建山東省環保集團后,是否也要將這些不同公司旗下的環保相關業務,特別是重合性業務進行統一整合?
一個相反的例子是,2021年經廣東省廣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改名成立的廣東環保集團,被定位為廣東省級環保業務平臺,致力成為廣東省委省政府統籌全省環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但同時廣晟集團旗下依然有以東江環保為代表的危廢及固廢業務平臺,粵海集團旗下也有以粵海水務、粵海投資為主體的水務平臺。據了解,這三家公司的業務雖有部分交叉,但大部分并不重合,所以至今并沒有任何整合的跡象,反而各自有進一步做大的愿景。
未來,這些省內環保平臺的走向,成為大家關注的下一個問題。
第二,這些省級環保平臺能否不忘初心,達到成立時期望的成果?
很多省級環保集團一成立就瞄準了“千億級”的目標,如云南省環保產業集團的目標是“打造千億級環保產業龍頭,力爭五年內綜合排名全國前十”,而四川生態環保集團的目標則是:力爭到“十四五”末,資產總額達1000億元。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是否會如預期一樣?
辰于公司報告顯示,省級環保平臺看似“含著金湯匙出生”,有強大的“靠山”,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問題都能夠通過資源聚合快速解決。但調研發現,他們的業務開展并沒有想象中順利,一些省級環保平臺深受再發展的問題困擾,出現了“五大困境”。
當然,和許多事物一樣,作為地方政府意志和產業發展到現階段的產物,省級環保平臺也是集優劣于一身。未來發展如何,還要看企業的核心優勢。
總的來說,地方環保平臺有資金、有資源,能夠更高效地對接地方政府,未來或許可以發揮其平臺作用,整合協調各方面力量。
比如,地方環保平臺可以與一些有專業技術的企業合作,地方環保平臺負責投資,沖業績。環保技術企業則負責建設和運營,拿實惠。雙方優勢互補,真正地解決環保問題,實現長效高效的發展。此外,也可以與一些地方公司合作,比如江蘇環保集團與蘇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蘇州公司,推薦產業園區環境綜合治理;與蘇州相城區水務集團、中渭國資公司三方共同出資,成立水資源處理項目公司等。
原標題:26省區已有31家省級環保平臺!省內“打架”成為新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