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依據
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向世界作出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制定并組織實施《規劃》,對我市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助推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期。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切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二、編制過程
《規劃》編制歷經前期研究、調研座談、組織起草、專家論證、征求意見等程序。《規劃》先后2次征求各區縣(自治縣)和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以下統稱各區縣)政府及市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意見,根據反饋意見修改完善后,通過了市生態環境局局務會審議。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共九章30節,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組織保障等。《規劃》第一章,分析了我市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形勢;第二章,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我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三章至第八章,提出了六大類重點任務,包括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試點示范、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激勵約束機制、構建現代化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等,并提出了系列工作措施和重點工程;第九章,提出規劃的銜接和組織實施保障。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全面開啟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新征程。
(二)目標指標。
規劃設置綜合性指標、結構性指標、重點領域指標、氣候適應指標等4大類16項工作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0項、預期性指標6項。10項約束性指標分別為:到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4%、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非水電責任權重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22.5%、綠色建筑二星級以上面積達到3350萬平方米、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累計達到63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客運分擔率達到60%、森林蓄積量不低于2.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不低于57%。
(三)重點任務。
一是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發揮碳強度控制引導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統籌區域和城鄉低碳發展,控制工業、建筑、交通、新基建等重點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二是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基于自然解決方案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基礎設施、農業等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設施建設,強化森林和生態系統建設,提高人體健康領域適應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三是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培育應對氣候變化創新主體,推動綠色能源、低碳交通、零碳建筑、重點行業減污降碳等關鍵核心低碳技術研發,推進氣候友好型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四是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試點示范。以“雙碳”目標為引領,開展近零碳示范建設。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推動氣候友好型項目實施,探索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試點示范。
五是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激勵約束機制。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經濟政策,優化價格政策。深化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核證自愿減排、“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電力市場化交易等市場機制建設,推動氣候投融資試點。
六是構建現代化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提高溫室氣體統計核算和監測能力,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治理,完善應對氣候變化信用體系,提高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認知水平。
原標題:關于《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