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不久,一份來自《科學》雜志上的研究成果再次讓業界注意到了“甲烷”這個風口,不僅是甲烷檢測,還有甲烷收集利用。
關于這個研究成果:
據悉,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嗜甲烷細菌(又稱甲烷氧化細菌)“吞”甲烷“產”燃料這一生物技術有新的發現。“甲烷有一個非常強的化學鍵,所以有一種酶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里提到的就是pMMO顆粒狀甲烷單加氧酶,美國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發現了可能驅動該過程的關鍵結構,最終或研發出人造生物催化劑。
甲烷變甲醇,聽上去都是“甲”家的,似乎沒那么難,但是甲烷分子式為CH4,是最簡單的有機物,甲醇又稱羥基甲烷,化學式為CH?OH/CH?O,想要實現高效有價值的轉換可是一個高深的命題。
如果甲烷這種比二氧化碳對大氣影響更大的溫室氣體真的能實現再利用,對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或者對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都是有重大影響的。畢竟從數據上來看,全球能源領域的甲烷排放量占全部人類活動甲烷排放量的40%左右,其升溫效應是CO2的20倍之多。
援引IEA(國際能源署)的說法就是,“在2030年到來前,將人類活動排放的甲烷總量降低30%,與到2050年將整個交通行業實現零碳排放達成的對抗氣候變化效果是一致的”;援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的說法,“在20年尺度范圍內,甲烷的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84倍。甲烷的壽命僅有8-11年(約為二氧化碳的十分之一),其減排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抑制全球升溫過快的目的”,甲烷減排的價值可見一斑。
那么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2件事:①甲烷排放量監控 ②各行業排放的甲烷是否能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規模化收集和利用,原理同CCUS
甲烷檢測
數據的摸底和分析是必要的,任何生態環境的保護都脫離不了監測。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更是發表了新的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9年熱帶陸地排放對全球甲烷濃度變化的貢獻超過了80%,并首次提出海溫可用于預測全球大氣甲烷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發現突破了預測大氣甲烷濃度變化研究方面的空白地帶,如果能對甲烷排放變化給出更精準的數據,進而給出精確的甲烷排放評估結果,將再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甲烷利用
監測的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監測,打好地基才能談后續發展。正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甲烷變甲醇,甲烷利用是有門道的,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也從加強煤炭行業“雙碳”技術研究及甲烷全濃度利用方面提出了減排建議。
“建議設立重大示范工程,鼓勵和支持低濃度甲烷開發利用,補齊甲烷全濃度利用短板,減少資源能源浪費。建立煤礦甲烷排放標準,加強煤礦甲烷排放監測、超標排放補償處置,倒逼煤礦甲烷‘零排放’”
此外,生產過程中及時對產生的甲烷加以收集和利用,也是企業在探索的減排之道。比如首創環保,其污泥厭氧消化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在規模較大的項目中會進行熱電聯產,以供自用;在垃圾焚燒項目上,則會將產生的甲烷引入焚燒爐。
我國明確表示,“計劃在近期通報的國家自主貢獻之外,制定一份全面、有力度的甲烷國家行動計劃”,讓我們拭目以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