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山東省“十四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規劃》。
規劃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明顯優化,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生態環境“三線一單”分區管控體系和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更加有效,全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
規劃重點任務: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聚焦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綠色交通車船和設備制造四大領域,深入實施重點工業行業綠色轉型升級等若干重點工程,加快釋放節能環保產業市場需求。實施強鏈建鏈補鏈工程,繪制節能環保產業生態圖譜,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培育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引領性強的龍頭企業,以及一批研發精深化、產品特色化、業態新型化的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專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強、產業鏈完善的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園區,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創建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依托濟南、青島兩大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區域,利用綠色產業基礎良好、科教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等有利條件,打造濟南、青島兩大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區。
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強化清潔生產源頭預防作用,以清潔生產審核為抓手,系統推進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等領域清潔生產。加強清潔生產科技創新引領,推動清潔生產技術裝備產業化,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服務業。創新清潔生產審核管理模式,對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企業以及生產、使用、排放涉及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中所列化學物質的企業,嚴格實施清潔生產審核。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評價認證。積極推動清潔生產審核與節能審查、節能監察、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等管理制度有效銜接。
加快推動綠色服務模式創新。加快發展節能服務業,完善擴大合同能源管理,采取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等商業模式,促進節能服務業進一步向生產和運維環節延伸,實現全周期節能改造。推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向工業園區、農村地區和生活消費領域拓展,推行環境綜合治理托管、環保管家等環境治理模式,建設“環境醫院”,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構建智慧環保體系。
加強節水和非常規水源利用
建立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落實“四水四定”,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依據,綜合考慮主體功能區定位、開發利用現狀等因素,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布局和用水規模,明確區域農業、工業、生活等水資源利用邊界線。嚴格落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進一步發揮水資源在項目建設中的剛性約束作用。嚴格流域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在水資源超載地區,按水源類型暫停相應水源的新增取水許可。將節水作為高質量發展約束指標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范圍。
加強重點領域節水。大力推廣低耗水、高效益農作物,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建設節水灌溉骨干工程,應用噴灌、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到2025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5以上。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采取實行差別化水價、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2.5%。全面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和節水型城市、企業、校園等各類節水載體建設,大幅降低供水管網漏損,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在用水產品、用水企業、灌區和公共機構中積極培育水效“領跑者”。
加大非常規水利用。加強缺水地區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礦坑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規水多元、梯級、安全利用,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加快推動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將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作為解決沿海地區水供應問題的重要方向,有力保障沿海工業園區和有居民海島淡水穩定供應,到2025年,海水淡化能力達120萬噸/日。
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動,以風電、光伏發電為重點,以生物質、地熱能、海洋能等為補充,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發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9000萬千瓦左右。以海上風電為主戰場,著力打造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堅持集散并舉,重點打造魯北鹽堿灘涂基地和魯西南采煤沉陷區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開展整縣(市、區)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積極有序開發利用核能,實施天然氣供應能力提升行動。實施“外電入魯”提質增效行動,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跨區域電力消納基地,加快送端配套電源建設,持續提高省外來電規模。到2025年,接納省外電量達到1500億千瓦時以上,力爭達到1700億千瓦時左右;煤電發電量、清潔能源發電量、省外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由2020年的68:15:17優化到60:20:20。
加快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依法依規退出煤炭煤電低質低效產能,重點淘汰安全無保障、資源枯竭、長期虧損等煤礦,到2025年,煤炭產量穩定在1億噸左右。在確保電力、熱力接續穩定供應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關停整合,完成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機組(含自備電廠)關停整合,全面關停淘汰中溫中壓及以下參數或未達到供電煤耗標準、超低排放標準的低效燃煤機組,推動煤電機組節能提效升級和清潔化利用,到2025年,全省煤電機組供電煤耗降至295克標準煤/千瓦時左右,煤電裝機容量控制在1億千瓦左右。
提高能源智能化綠色化程度。依托新能源、儲能、柔性網絡和微網等技術,實現分布式能源的高效、靈活接入以及生產、消費一體化。依托能源市場交易體系建設,逐步實現能源網絡的開放共享。推動多種能源的智能定制,合理引導電力需求,鼓勵用戶參與調峰,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
(全文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