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發布《甘肅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到2025年,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全省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在過去的“十三五”時期,甘肅省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大革命”“六大行動”,農村面貌發生很大改觀,大多數村莊達到了干凈整潔的基本要求。2019年以來,累計改建新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13.7萬座,全省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3.2%;行政村衛生公廁覆蓋率達97.8%。全省配備專職、兼職村莊保潔人員14.9萬名,配備各式垃圾保潔、收集、運輸車3.82萬輛,對垃圾進行收運、處置的行政村達15999個;創建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10個、清潔村莊示范村10000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900個、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944個,國家部委命名的各類美麗鄉村(生態文明)示范村212個。成功舉辦“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全域無垃圾已成為甘南等市州的金字招牌。
“十四五”時期將具體實施以下工作:
分區域規模化推進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開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加強農業節水精細化管理,推廣噴灌、微灌、管道灌溉、節雨補灌、水肥一體化、地膜覆蓋保墑等技術。實施節水型灌區田間工程,推進農田數字化管理示范,創建節水農業示范區。在旱作農業區,積極發展集雨節灌,增強蓄水保墑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建設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示范片區,高標準打造國家級旱作農業示范區。
充分利用戈壁、沙漠、鹽堿地等閑置土地資源,集成現代設施農業先進技術,著力發展現代節水戈壁生態農業,打造“一帶一路”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大力推廣基于微灌和噴灌的水肥一體化系統,突出“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加強苜蓿等優質飼草基地建設,促進草畜配套、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構建種養加一體化產業體系,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不斷完善產地環境評價體系,充分挖掘寒區旱區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病蟲害發生少、工業污染小、水土潔凈、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季等氣候特征和綠色環境優勢,用科學數據支持并彰顯現代絲路寒旱特色優勢農產品環境佳、口感好、營養高的優勢。重點調查、監測和評價農產品氣候、土壤、水質、空氣質量等方面的指標,擦亮“甘味”品牌的綠色、有機底色。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按照以種定養、以養帶種、種養結合的要求,以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為主導,推動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發展。探索完善生態循環農業典型模式,按照河西戈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隴東糧畜果一體化區域循環模式、中部小流域治理與產業開發循環模式、隴南市和天水市南部山地農林立體復合生態循環模式、甘南州及祁連山高寒牧區草地生態畜牧業循環模式、沿黃灌區綠色高效現代都市循環農業模式,加快完善區域特色鮮明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通過集成示范推廣綠色循環生產模式和先進適用技術,在全省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連片種養基地,開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創建。加強循環農業發展技術研發應用,重點突破一批高效節水、有機肥替代化肥、農藥化肥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加快飼草料產業發展,增加飼草料供給保障能力,加快構建形成布局合理、草畜配套、種養循環的現代飼草料產業發展格局。加強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探索總結不同生態類型、不同主導品種的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開展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
持續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推進糞肥還田利用、固體糞便肥料化利用,建立完善糞便儲存、回收和利用體系,在畜禽養殖集中區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畜禽糞污處理和有機肥生產設施,整縣推進畜禽糞污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提升秸稈能源化、飼料化利用能力。扶持秸稈飼料生產加工規模企業和專業大戶,加快建設青貯氨化窖池和秸稈飼料儲備庫,夯實秸稈飼料化利用的發展基礎。加快普及標準地膜,加強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推進廢舊農膜機械化撿拾和專業化回收,建設一批農膜回收重點縣。開展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因地制宜探索回收模式,鼓勵使用者自發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引導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開展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
保護修復農村生態系統
(一)強化農業資源保護。
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節水激勵機制,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產的農業用水制度。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推進農業深度節水,在河西及沿黃灌區積極推廣壟膜溝灌、膜下滴灌、農業物聯網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技術。中部地區因地制宜推廣保墑固土、生物節水、全膜雙壟溝播種植、農田護坡攔蓄保水等技術,提高水源涵養能力。東部地區重點推廣地膜集雨、覆蓋抑蒸、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為核心的抗旱保墑節水技術,改進耕作方式,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抗旱品種。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嚴格保護管理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持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
(二)健全生態休養生息制度。
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面推進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強化草原生物災害防治,穩步恢復草原生態環境。因地制宜、有序推動生態移民工程,促進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實行林長制,制定綠化造林等生態建設目標,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綜合治理。建設田園生態系統,完善農田生態廊道,營造復合型、生態型農田林網。強化河長制,加強重點河流和重要濕地生態保護治理。
(三)推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制定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強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以耕地質量提升、漁業生態養殖等為重點,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動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開展農業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網絡和標準體系。
(四)推進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全面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推進漁政執法能力建設。推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保護修復,持續開展中國漁政亮劍專項執法行動。開展長江、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實施規模化供水保障工程建設和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擴大農村供水管網覆蓋面,有序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和水費收繳機制,健全農村供水工程建設運行和管護長效機制。持續提升水質保障能力,強化農村集中供水設施凈水裝置配備。切實做好水源地保護和水質動態監測工作,推進多部門協調的水質提升能力建設,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統籌農村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堅持以用為本、建管并重,明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產權歸屬和運行管護責任單位,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理,推動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運行管護機制。
(全文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