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和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江西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規劃》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新進展。以強度為主、總量為輔的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體系基本形成。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區域和重點行業碳排放實現達峰。綠色低碳試點示范建設取得良好成效,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增強。
“十四五”江西省應對氣候變化主要目標如下: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控制在58%以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8. 3%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2020年降低14.5%以上。
——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速進一步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指標,推動部分區域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工業領域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指標,推動部分工業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取得積極進展,基本摸清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現狀,能源和廢棄物領域甲烷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建筑節能水平有效提升,建筑設計標準逐步提高,全省城市建成區內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基本級建設標準,可再生能源應用面積穩步提升,公共建筑節能能效運行體系逐步完善,運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營運車輛、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輛和出租、城市配送車輛中新能源車輛的比例穩步提升。
——林業碳匯能力持續增強,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以上,活立木蓄積量達到8.0億立方米;濕地保護率達到62%以上。
——適應氣候變化水平顯著提升,社會公眾適應氣候變化意識顯著提高,氣候適應型城市示范作用明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國土綠化、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防災減災體系等相關工作協同性進一步增強。
——應對氣候變化管理制度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實現與金融、產業、能源、環境等相關領域政策的協同,各類低碳示范試點取得新成效,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展望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適應氣候能力顯著增強,法規政策和技術體系更加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高標準建成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規劃》實施措施:
推進開發區循環化發展。優化開發區空間布局,依法依規做好各類開發區調區擴區、設立化工園區審核事項。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的資源化利用,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積極推廣集中供氣供熱。
支持開發區建設綠色園區,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積極創建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支持井岡山經濟開發區等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到2025年,全省80%以上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建成省級綠色園區50家以上、綠色工廠200家以上。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流通體系。加快構建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普速鐵路、普速公路、水運為支撐的多層次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布局,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推行物流裝備標準化,提高水路、鐵路貨運量和集裝箱鐵水聯運量。
到2025年底,水路和鐵路貨運量占比達到15%。大力發展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和公水聯運。加快綜合貨運樞紐集疏運體系和多式聯運換裝設施建設,逐步實現主要港口核心港區鐵路進港,暢通多式聯運樞紐站場與城市主干道的連接,提高干支銜接能力和轉運分撥效率;創建一批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城市。加快發展商品汽車滾裝運輸,加快構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和末端網絡。
推進有條件的地方在垃圾分類收集、回收、轉運和分揀、處理等環節與再生資源回收實施“兩網融合”,開展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示范。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強化非化石能源供給。系統開展全省非化石能源情況調查摸底。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進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裝機占比和發電量占比。
到2025 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力爭達到3200萬千瓦以上。加大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選址和前期工作力度。積極引入優質區外電力。積極跟蹤核電技術和國家政策走向。大力推動先進儲能、氫能等新技術發展,提高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鼓勵利用可再生電力實現建筑供熱(冷)、炊事、熱水,逐步普及太陽能發電與建筑一體化。結合農村資源條件和用能習慣,大力發展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推進用能形態轉型。
控制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實施工業能效趕超行動和低碳標桿引領計劃,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推動高耗能項目節能改造,加速淘汰二氧化碳排放高的落后產能。開展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對標活動,深入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
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采用國際先進環保標準生產,深化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加快淘汰2000噸/日及以下普通水泥熟料生產線,產能利用率較低的地區加快淘汰2500噸/日及以下普通水泥熟料生產線。
鼓勵采用電石渣、造紙污泥、脫硫石膏、粉煤灰、冶金渣尾礦等工業廢渣等非碳酸鹽原料替代傳統石灰石原料,加快推廣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適度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發展散裝灰泥、高等級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
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建立健全江西省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制定并實施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和碳達峰實施方案。
科學分解目標任務,推動各地各部門落實工作部署要求。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將碳達峰碳中和知識培訓納入領導干部培訓和國民教育重要內容。統籌確定各設區市碳排放強度目標,定期對各設區市目標完成情況開展評估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