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與振動控制委員會 朱亦丹、魏志勇
歲末年初,為了及時反映環保產業過往一年的發展動態,預測新一年的發展趨勢,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21年行業發展評述和2022年發展展望》,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
一、2021年發展評述
1.主要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噪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于2021年12月24日通過并公布,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新《噪聲法》的主要變化:一是,將原法律名稱中的“環境”刪除,更加明確了法律規范對象僅限于人為噪聲,法律重新界定噪聲污染內涵,增加了噪聲污染的防治對象,擴大了法律適用范圍;二是,進一步加大了監督力度,國家將實行噪聲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公眾監督和獲取聲環境信息得到保障,產生嚴重噪聲污染的相關責任主體應開展自動監測或自行監測;三是,強化源頭防控要求,完善產品噪聲限值制度,增加工業噪聲、交通運輸噪聲規劃控制要求,增加環境振動控制標準和措施要求,從源頭上防治噪聲污染;四是,強化噪聲標準落實,提出未達到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的區域應編制聲環境質量改善規劃及其實施方案,以改善聲環境質量;五是,操作性增強,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運輸噪聲及社會生活噪聲的污染防治規定更加細化;六是,促進產業發展,法律新增了產業發展內容,對噪聲與振動控制產業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及推動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這是新世紀后的五年規劃首次將噪聲污染防治內容納入國家頂層設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加快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噪聲問題。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20多個國家層面重要文件和相關規劃中提出噪聲方面要求。《噪聲法》制定和2021年度《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發布,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紛紛進行了報導,引起社會熱議。國家標準《汽車輪胎慣性滑行通過噪聲限值和等級》(GB/T 39970-2021)等標準開始施行。《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2021)將于2022年4月實施,其對建筑所處位置的環境噪聲、環境振動調查與測定以及建筑物外部噪聲源傳播至主要功能房間內的噪聲限值等做出了相應規定。
全國各地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解決了大量群眾關心的突出噪聲問題。各級地方政府結合當地噪聲污染情況,針對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運輸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采取多種防治舉措,出臺地方性政府規章,持續推動聲環境質量改善,如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柳州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管理辦法》。
2.噪聲污染情況
根據《2021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數據,2020年,全國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總點次達標率為94.6%,夜間總點次達標率為80.1%,與上年相比分別上升2.2個和5.7個百分點,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但0類功能區(康復療養區)、4a類功能區(道路交通干線兩側區域)和1類功能區(居住文教區)夜間達標率持續偏低;城市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0dB(A),晝間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6.6dB(A),與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全國有6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353個縣級城市完成了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調整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省轄縣級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環境噪聲投訴舉報約201.8萬件,其中,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聲次之,占34.2%;工業噪聲占8.4%;交通運輸噪聲占3.7%。生態環境部門“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44.1萬余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舉報的41.2%,排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經初步統計,2021年環境噪聲投訴舉報仍將居高不下。
3.產業發展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1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面臨各投資主體預算減少,行業產值呈下滑的趨勢。行業內企業多以工程治理為主,面臨工資、房租、固定資產折舊等固定成本支出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但是行業內企業整體上負債率低,總體上行業內企業運營仍保持穩定。
企業經營范圍有噪聲治理業務的企業,在業的約為16000家,其中五年內成立的企業約為12000家,占全行業的75%。主業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的企業中科技小巨人企業有1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有744家。專業技術人員約0.8萬人,其他從業人數約2.3萬人;主業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相關業務、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30余家。
2021年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的技術和市場熱點需求集中在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消聲、隔聲和隔振等方面;工業領域的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礦山、冶金與建材等行業的噪聲與振動控制需求有所減少;功能性隔聲窗類建筑隔聲防護產品需求呈現增加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 2021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約為115億元, 與上年相比有所下降,各類污染防治產值情況見表1。近五年來,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的總產值情況如圖1所示。
表1 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情況


圖1 近五年產值變化趨勢(億元)
4.關鍵技術
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2021年一些由市場需求牽引發展而成的技術和產品,入選相關噪聲污染防治技術、示范名錄或獲得有關獎項,作為關鍵技術在眾多領域得以推廣和應用。
“陣列式消聲器”“裝有風機有源降噪控制系統的通風隔聲窗”“波束成型定向揚聲系統”“阻尼彈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統”“預制短板裝配式浮置減振道床”和“減振降噪高爐煤氣減壓閥組”六項技術入選《2021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大氣污染防治、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
“軌道交通梯形軌枕(縱梁式軌枕)防治振動與噪聲技術”和“新建京雄城際高速鐵路全封閉式噪聲防治工程” 列入《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和示范工程名錄》公示名單。
《公路交通噪聲綜合防治管控及主動提升技術研究》獲得2021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公示;《變電站及其設備本體低頻噪聲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和《高速鐵路噪聲測量、預測方法以及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21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公示。
二、2022年發展展望
2022年《噪聲法》將正式實施,監督管理力度也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對噪聲與振動問題將更為關注,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隨著《噪聲法》的實施以及《意見》對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的要求,《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發布實施。噪聲監測與控制裝備需求將增加,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部分企業將利用目前行業發展機遇期對廠房、設備等進行更新改造,低噪聲設備和廠房降噪技術產品將迎來更多市場空間。市場的升溫,以及知識產權意識的提升,將促進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的專利申請增加,如2021年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的專利授權約為6100項,較2020年增加了30%。
行業的市場熱點需求集中在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投資較密集的交通領域;工業領域的電力行業、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礦山、冶金與建材等行業的噪聲與振動控制需求保持平穩;噪聲在線監測需求將逐步增加;技術研發熱點預計將集中于在線監測設備、噪聲大數據應用技術、新型聲學材料、新型隔聲裝備以及智能化降噪研究開發等方面。
原標題:2021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評述及2022年發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