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高質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進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我廳牽頭擬定《關于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意見(征求意見稿)》(詳見附件)。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出意見和建議,有關意見建議可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反饋。此次公開征求意見的截止時間為2021年11月15日18時。
聯系人:胡鶴飛
聯系電話:0851-85571209,18798762431
電子郵箱:821885767@qq.com
地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路59號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
附件:關于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意見(征求意見稿)
2021年11月2日
附件
關于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高質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進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一二三四”總體思路,以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為統領,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突出綠色低碳發展、污染防治攻堅、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創新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五大任務,高質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促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二)戰略目標。到2025年,碳達峰工作有序推進,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污染防治攻堅縱深推進,優良生態環境持續鞏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推進,科學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長江、珠江上游重點生態屏障更加牢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基本健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機制更為完善,平臺窗口作用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努力把貴州建設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示范、生態環境優勢示范、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示范、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示范和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合作示范。
二、重點任務
(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1.實施碳達峰行動。制定實施2030年前碳達峰方案,協同構建“1+N+X”政策體系,全省域全方位扎實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火電、鋼鐵、建材、化工、有色等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到2025年全省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力爭控制在305克標準煤/千瓦時以內。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新能源倍增工程,推動建設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完善天然氣產供儲銷,構建多元化的新能源供應體系;有序關停30萬千瓦級以下現役煤電機組,新建66萬千瓦以上機組替代產能;合理控制焦化行業產能規模,加快淘汰規模小、工藝落后企業;逐步淘汰規模小、能耗高、環保績效差的水泥生產線。加快運輸結構調整,火電、鋼鐵、化工、煤炭、有色等行業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比例達到70%以上。推動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完善單株碳匯項目機制。到2025年,全省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5.6%,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1%,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耗較2020年分別下降18%和15%。[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2.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以生態文明引領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綠色產業。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和工業倍增行動,做強做優大數據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態旅游、康養度假、生態特色食品等環境友好型產業,形成生態產業集群優勢。到2025年,大數據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綠色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0%。[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大數據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3.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導尊重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綠色生活理念,在重點領域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深入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和綠色餐飲創建,加強綠色消費引導,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依托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貴州生態日等平臺開展主題活動,持之以恒開展集體植樹和五級河長巡河活動,引導全民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生活,讓綠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風。[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林業局、省婦聯、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4.開展赤水河流域系統治理。實施白酒行業污染專項治理,推進醬香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按照清理整治退出一批、兼并重組做大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的原則,合理規劃布局白酒生產空間,推進赤水河流域白酒企業實施園區化改造集聚。實施窖底水防滲、冷卻方式、烤酒池防滲、廢水管道改造,建設企業預處理、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四改兩建設”為重點的污染整治工程,提高白酒行業污染防治能力。有序退出影響生態環境的赤水河流域小水電。加強赤水河珍稀魚類保護區管理,嚴格落實禁漁和岸線保護要求。到2025年,白酒行業集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白酒產業污染防治體系基本完善,完成小水電清理整改,赤水河干流穩定達到二類水質。[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遵義市人民政府、仁懷市人民政府]
5.深化烏江清水江磷污染專項治理。深入開展磷礦、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生態環境污染排查整治,嚴肅查處磷污染環境違法行為。研究制定地方磷石膏排放標準,強化進入渣場磷石膏的質量管控,深入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圍繞磷石膏制酸、建材、充填三大利用途徑,優先利用新產生磷石膏,培育磷石膏綜合利用產業鏈。推行磷石膏熱解制硫酸、附產水泥熟料用于井下充填等工藝,逐步形成磷化工產業內部循環利用產業鏈。推進含磷廢水治理重點工程建設,強化交椅山、獨田-擺紀磷石膏渣場末端治理設施運行監管,加快建設7000立方米/小時烏江黃金橋污水應急處理設施。到2025年,烏江、清水江干流總磷指標穩定達到二類標準。[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貴陽市人民政府、遵義市人民政府、黔南州人民政府]
6.開展松桃錳污染專項治理。推進涉錳企業廠礦一體化發展,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推進錳礦開采行業集中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加強電解錳企業整治整合,按照集中整治一批、關停淘汰一批、停產整合一批的原則推進涉錳企業優化升級集聚發展,加快完善錳產業鏈。加強錳污染綜合治理,實施錳渣庫治理“庫長制”,強化錳渣庫滲漏整治和滲濾液收集處置,推進“兩井四庫”涌水污染治理。推行錳渣減量化無害化技術、加快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推行建立以錳生產企業為主體的錳渣綜合利用體系。到2025年,國家考核斷面水體總錳濃度控制在0.3mg/L以下。[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應急廳、省科技廳、銅仁市人民政府]
7.推進城鄉生活污水專項治理。推進“廠網”一體化,優先進行管網雨污分流建設改造,同步實施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建設改造項目。推進“泥水”一體化,同步規劃建設污泥處置設施與污水處理設施,積極推進焚燒發電、水泥窯協同處置等污泥處置方式,減少污泥填埋。推進“城鄉”一體化,推行“以城帶鄉”污水處理建設運行。實施以污染物去除量為主要核算標準的付費模式。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中心城市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取得明顯進展,縣級市建成區消除黑臭水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活污水處理的需求,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
8.推進工業園區污水專項治理。分類推進園區污水收集處理。對入駐企業較少,主要產生生活污水,不含有毒有害物質且污水量不超出受納管網及設施處理能力的園區污水,按程序依托城鎮污水處理廠收集處理;涉及冶金、電鍍、有色金屬、化工、印染、制革、原料藥制造等行業的園區,原則上自建集中式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廢水排放量小、設施運行負荷低的園區,應建設小型一體化設施確保污水全部處理;所有園區建設完善雨污分流管網。全面查找園區污水收集處理問題,2022年4月底前建立問題清單,2022年6月底前制定整治方案,實行“一園一策”。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分別于2023年底前和2025年底前實現污水管網質量和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明顯提升、污水應收盡收,其中長江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的化工園區提前1年完成。到2025年,全省園區污水處理體系基本建成,污水實現達標排放。[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9.推進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縣級以上城市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逐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完善“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機制,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建立以焚燒為主的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套建設處置飛灰處置設施;開展生活垃圾填埋場綜合治理,加快消除滲漏污染和環境風險。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全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規模達到3萬噸/日,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
10.推進危險廢物專項治理。實施危廢處理處置行業結構調整,立足于滿足本省需要,優化產業化規模化布局,除結構性短缺外,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推行優勢企業兼并重組,規模應達到3萬噸/年,實行收集處理一體化,逐步淘汰工藝落后、規模小、能耗和環境風險安全隱患較大的企業。落實危廢集中處置設施、場所退役費用預提和管理辦法,探索建立危廢轉入生態補償制度。嚴控省外危廢跨省轉入。全面禁止“洋垃圾”入黔。開展廢舊鉛酸蓄電池專項整治,不再新增廢舊鉛酸蓄電池利用處置產能。推進危廢全過程溯源管理。嚴厲打擊違法收集、貯運、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加快補齊醫療廢物處置短板。到2025年,工業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0%,縣城以上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100%。[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高級人民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城鄉住房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11.推進石漠化治理。加強重要流域、重點河湖、重要生態功能區以及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生態修復,推行草原休養生息。實施赤水河、烏江等重要流域水源涵養工程。組織開展武陵山等區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推行“資源+生態修復”,因地制宜開展黔石保護與開發,有序推進礦區土地修復后綜合利用。逐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遷出地生態恢復。到2025年,土地綜合整治15萬畝,歷史遺留礦山破壞土地治理6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達到532.5萬畝。[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生態移民局、省林業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12.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加快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開展水土流失監測和綜合治理,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加強城市水土保持和農業保護性耕作。推進畢節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等重點區域和赤水河、烏江等重點流域水土流失攻堅治理。推進苗嶺、大婁山、烏蒙山、武陵山四大山脈生態廊道和烏江、沅江、赤水河、牛欄江—橫江、南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等重點河流生態保護帶建設。全省9個市(州)各建立1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不斷推進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實施國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流域生態修復等生態建設工程。到2025年,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達到1.49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75%以上。[牽頭單位:省水利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13.推進林業綠化建設。深化綠色貴州建設,全面實行林長制,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推動國土綠化由“規模化”向“精細化”轉變。實行林草一體化綠化,進一步提升已退耕還林地質量,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鞏固好退耕還林成果。加強面山綠化和公路沿線破損山體綜合整治。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到2025年,實施森林撫育300萬畝,改造低質低效林1000萬畝,修復退化林500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4%。[牽頭單位:省林業局,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14.推進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示范創建體系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申報創建梵凈山、大苗嶺兩個國家公園,構建國家級、省級互為補充的創建引領體系。加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及技術支持力量建設,圍繞赤水河、烏江流域中上游重點市縣,打造一批生態示范引領樣板。開展“無廢城市”創建。推進東風水庫、萬峰湖、赤水河等一批美麗河湖創建。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力爭獲得省級以上生態示范創建命名地方累計覆蓋全省二分之一縣(市、區)。[牽頭單位:省林業局、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科技廳、省林業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15.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編制貴州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行動方案,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探索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等機制體制,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支撐,推動核算成果多元化應用。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逐步形成生態優先的利益導向機制和綠色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試點示范,全面開展赤水市、大方縣、江口縣、雷山縣、都勻市5個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積極爭取國家支持貴州打造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兩山”基地等。加強跨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合作交流,創新與發達地區及長江經濟帶其他省份協同聯動發展機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省林業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16.推進生態補償制度建設。貫徹實施《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深入推動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健全以生態環境要素為實施對象的分類補償制度,開展重點區域水流生態保護補償,探索公益林差異化補償,逐步推進國家重要濕地生態補償全覆蓋。健全綜合補償制度,因地制宜出臺生態保護補償引導性政策和激勵約束措施,生態功能重要地區全面納入省級對下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范圍,積極爭取國家對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創新生態補償融資模式。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制度,推動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推動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長期化制度化,建立貴州重慶烏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爭取國家支持完善云貴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占用補償、損害賠償與保護補償協同推進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將生態保護補償工作開展情況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17.推進減污降碳“四個一體”制度機制建設。加快研究制定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引領“四化”發展、重大發展事項與減污降碳同步一體研究決策的制度。推進減污降碳倒逼機制建設,實施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煤炭消費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質量等約束性指標倒逼,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產能規模;實施減污降碳措施倒逼,推動能源、鋼鐵、建材、化工、有色等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升級改造;強化減污降碳市場機制倒逼,加強碳達峰相關項目財稅措施優化引導,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完善環境治理考核評價制度,將減污降碳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問題發現整改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到2025年,黨委政府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機制體系基本形成。[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貴州省稅務局、各市(州)黨委和人民政府]
18.推進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落實全省環境治理體系建設“雙三十”改革任務。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嚴守生態紅線。建立河湖長制高質量發展機制。建立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獎懲機制。創新現場監督執法工作機制,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執法正面清單管理辦法。[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責任單位:省直各有關單位、各市(州)黨委和人民政府]
(五)創新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19.創新論壇主題內容。更廣泛更深入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碳達峰碳中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等為主要議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創新。采取理論交流與實踐體驗結合、線上線下融合、城市間聯系等形式,全面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到2025年,力爭將論壇辦成更加具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和全球峰會。[牽頭單位:省博覽事務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外事辦、貴陽市人民政府]
20.推進論壇機制建設。創新論壇運行機制,建立貴州省政府與國家部委共同舉辦論壇管理新機制,完善論壇統籌協調、服務保障和資金使用機制,逐步實施市場化運作模式。創新國際合作機制,成立生態文明國際合作展示專項小組,拓展政界、學界、商界合作對象,形成論壇國際議題合作伙伴和戰略合作伙伴體系。創新成果轉換機制,加快學術成果交流推廣,參與綠色國際標準制定,推動國家和地區綠色標準合作及互認機制建設,強化綠色技術合作轉化。[牽頭單位:省博覽事務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財政廳、省外事辦、貴陽市人民政府]
21.推進論壇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生態文明(貴州)研究院作用,推進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高端智庫建設,加強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和實踐技術研究。建立生態文明論壇永久會址,形成論壇成果交流展示的重要載體平臺。建立生態文明政策實驗基地,探索生態文明理論和技術實踐路徑,推動論壇成果轉化應用。到2025 年,兼具生態、休閑、養生、教學功能的會展、康養國際化生態文明建設合作展示區基本建成。[牽頭單位:省博覽事務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外事辦、貴陽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黨對大生態戰略行動的全面領導,從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系統觀念、強化辯證思維、強化憂患意識、強化生態自信,全力推動大生態戰略行動取得實效,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出新績。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省大生態戰略行動工作的牽頭抓總和統籌調度,重大情況及時報告省委、省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博覽事務局負責組建工作專班,推進專項工作。省直有關部門結合任務分工細化落實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各級黨委、政府采取抓手化、項目化、機制化方式,細化落實實施意見。
(二)強化政策支持。深化“撥改投”改革,加大對公益類無收益性生態環境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做好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項目申報,爭取獲得更多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支持。規范使用中央和省級獎補資金。多渠道爭取中央支持我省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項目建設運營一律向社會資本開放,采用PPP、設立基金等多種融資手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用好用足貨幣政策工具,優先安排綠色信貸的再貸款、再貼現業務,加大碳減排的優惠貸款投放。設立省生態環保發展基金,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提升環境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服務模式,完善環保產業機制體制,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壯大。深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費動態調整機制、企業污水排放差別化收費機制。規范城鎮生活垃圾收費管理。落實重點行業差別電價政策,落實電解鋁、鋼鐵、水泥等行業階梯電價政策。支持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建設,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等方面依法依規建立綠色通道。創新生態工程多元化投入機制,拓展投資渠道,促進生態建設提質增效。
(三)強化考核評估。將大生態戰略重點目標任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省直有關部門專項考核內容,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省委省政府重點督查內容,從嚴考核評估目標指標完成情況、重點任務實施情況和政策落實情況,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原標題: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公開征求《關于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