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規劃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本世紀中葉,發展目標為:
到2030年,黃河流域人水關系進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生態共治、環境共保、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現代化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國家糧食和能源基地地位持續鞏固,以城市群為主的動力系統更加強勁,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黃河文化影響力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流域人民群眾生活更為寬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到2035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國領先,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黃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黃河流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綱要》指出,為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一、加強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建設。通過自然恢復和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遏制生態退化趨勢,恢復重要生態系統,強化水源涵養功能。
二、加強中游水土保持。突出抓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護天然林,持續鞏固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穩步提升城鎮化水平,改善中游地區生態面貌。
三、推進下游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建設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加大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促進黃河下游河道生態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態環境改善,開展灘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促進生態保護與人口經濟協調發展。
《綱要》提到,為保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繼續落實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水資源集約利用
1.加快開展南水北調東中線后續工程前期工作并適時推進工程建設
2.以降低管網漏損率為主實施老舊供水管網改造,推廣普及生活節水型器具,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
3.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穩步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
4.支持企業加大用水計量和節水技術改造力度,加快工業園區內企業間串聯、分質、循環用水設施建設
5.適度提高引黃供水城市水價標準,積極開展水權交易,落實水資源稅費差別化征收政策。
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1.采取“攔、調、排、放、挖”綜合處理泥沙,優化水庫運用方式和攔沙能力
2.增強防洪能力,加快河段控導工程續建加固,加強險工險段和薄弱堤防治理,提升主槽排洪輸沙功能,優化沿黃蓄滯洪區、防洪水庫、排澇泵站等建設布局,提高防洪避險能力
3.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建設黃河流域水利工程聯合調度平臺,推進上中下游防汛抗旱聯動
系統治理環境污染
1.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禽畜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體系
2.加大工業污染協同治理力度,構建覆蓋所有排污口的在線監測系統,強化工業爐窯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
3.加強污水垃圾、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理等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4.對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實施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態修復和土壤、水體污染治理
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1.在黃河流域加快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
2.開展綠色循環高效農業試點示范,布局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一批黃河地理標志產品,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
3.開展大容量、高效率儲能工程建設,支持開展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等建設
4.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經驗政策,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
1.嚴控上中游地區新建各類開發區,加快城市群內部軌道交通、通信網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支持城市群合理布局產業集聚區,承接本區域大城市部分功能疏解以及國內外制造業轉移
2.推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改造,分類建設特色產業園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產業平臺
3.鼓勵有條件地區建設集中連片、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融入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風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1.在部分省份布局建設互聯網數據中心,推廣“互聯網+生態環保”綜合應用
2.新建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幾字型”和“十字型”為主骨架的黃河流域現代化交通網絡,提高黃河“能源流域”互聯互通水平
3.強化跨區域大通道建設,加強煤炭外送能力、鮮活農產品對外運輸能力,優化油氣干線管網布局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1.實施黃河流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加強文物保護認定
2.適當改擴建和新建一批黃河文化博物館,系統展示黃河流域歷史文化
3.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補齊民生短板和弱項
1.按照人口規模、輻射區域和疫情防控壓力,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2.通過植樹造林、基礎設施、治污等重大工程拉動當地就業
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1.實現對干支流監管“一張網”全覆蓋,賦予沿黃各省區更多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節約用水和防洪減災等管理職能
2.中央財政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獎補資金,專門用于獎勵生態保護有力、轉型發展成效好的地區,補助生態功能重要、公共服務短板較多的地區
3.引入合格市場主體對有條件的支流河段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4.實施三江源、秦嶺、若爾蓋濕地等跨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協同保護和修復,加強生態保護政策、項目、機制聯動,以保護生態為前提適度引導跨流域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