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到山東和能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體量龐大、亟待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隨之而生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
再看現在,自2018年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批,山東省就已經按照“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時間表,走上了大踏步發展新能源的路子,而2021年剛好是“初見成效”大考之年。
彼時的山東受困于資源稟賦,雙高產業能耗即將觸頂,能源結構改善迫在眉睫,環境情況不容樂觀。經過三年的艱辛探索,狠抓“三個堅決”(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此時的山東憑借全面深入的新能源格局,在“雙碳”新賽道上擁有了更多主動權。
風能——
今年九月,隨著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項目成功發出“第一度電”,山東正式開啟向海“攬”風的新紀元,預計從今年年底起,此項目將每年為山東節省約25.3萬噸的標煤消耗。
不僅如此,海上風電資源具有運行效率高、輸電距離短、就地消納方便、不占用土地、適宜大規模開發等優點。但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累計裝機只有642萬千瓦,仍處于商業化起步階段。未來,有山東作為先例,開發海上風電在沿海工業城市會有廣闊的前景,這將成為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的重要一環,有效解決東西部能源供應和需求分布不對等的問題。
在海上風電政策方面,山東經驗也同樣值得借鑒。今年發布的《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就明確將海上風電作為重點項目。緊接著,《關于促進全省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再次強調,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全省海上風電爭取啟動1000萬千瓦,“到2025年,(風)光儲一體化基地力爭建成投運容量2000萬千瓦左右”。
核能——
今年冬季,山東海陽將首開核能供暖先河,預計在供暖時長(120天)不變的基礎上,居民住宅供熱價格由去年每建筑平米22元下降1元至每建筑平米21元。
這一實打實惠民生舉措的背后,是山東長期深入建設新能源項目的決心。
9月1日,山東省政府印發《落實“六穩”“六保”促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文件表示將“整合膠東半島地區熱力市場資源,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優先采用核能供暖。2021年年底前青島、煙臺、威海3市將核能供暖納入城市供暖規劃。參照不高于‘煤改氣、煤改電’清潔供暖補貼標準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核能供暖支持政策”,明確支持同等條件下清潔能源先行,進一步帶動整個產業積極發展。
“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八場——煙臺專場提到,煙臺正在重點謀劃“一谷一區一島”建設。未來將借助核電布局優勢,聯動青島、威海等周邊區域,開展與日韓清潔能源產業技術交流和重大項目合作。通過實施一批標志性示范引領工程,努力實現“雙碳”新賽道上的換道超車。
光能——
“農光互補”是近兩年山東振興鄉村、發展綠色電力的又一重要民生工程。
今年八月,山東日照莒縣陵陽街村通過在桂花園和居民樓頂安裝分布式光伏,來滿足企業和居民的用電需求,并將剩余電量并網獲取收益。在光伏產業基礎上,創新性地和花卉養殖、觀光旅游結合起來,給當地鄉村文旅產業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入。
無獨有偶,臨沂費縣熠峰光伏發電項目,也將當地荒山裸巖的劣勢化為了優勢,開發山坡型地面集中發電。據悉,該占地2800余畝的項目,每年可為當地帶來土地租金收入100余萬元,其中困難戶土地租金收入50余萬元,光伏旅游帶、光伏小鎮也逐步成為當地一塊閃亮的旅游名片。
《關于促進全省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山東省將新增鄉村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以上、生物質發電裝機50萬千瓦。可以想見,在政策支持下,山東“鄉村文旅+光伏”模式會有更長足的發展。
山東作為傳統能源工業重省,在“雙碳”背景下背水一戰,逐步從傳統能源中脫胎換骨,擺脫自身發展困境,往“五年取得突破”加速邁進。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說,“解決好山東發展問題,對全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產業鏈中上游地區加快動能轉換有著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