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白皮書明確,【為記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介紹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探索實踐,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驗,特發布本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更加繁榮發展,民生福祉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
1、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和能源開發技術水平持續提升,能源開發效率明顯提高,基本形成煤、油、氣、核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能源生產體系
2、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
3、實施“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
4、中國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剛性的約束,促進發展轉型,推動習慣養成,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效能
5、2020年,中國民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滿意度達89.5%
6、2020年,以公交、地鐵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過2億人次
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小康最亮麗的底色。黨既為當代計,也為萬世謀,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遼闊大地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的家園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地球家園增添了更多“中國綠”。
制定實施嚴格的生態文明制度。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制修訂一系列法律法規,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基本實現各環境要素監管主要領域全覆蓋。從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到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再到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中國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剛性的約束,促進發展轉型,推動習慣養成,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效能。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把河道當街道管理、把庫區當景區保護,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實現山水“長治”。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力度持續加大,公眾參與環境決策和監督、投訴和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的機制更加完善,民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形成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局面。14億多人民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0%;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8.8%;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83.4%,居民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達標率為94.5%,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如期實現固體廢物進口清零目標。人們呼吸的空氣更清新了、喝的水更干凈了、吃的食物更放心了、生活的環境更優美了,切實感受到環境變化帶來的幸福和美好,對藍天白云、清水綠岸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進一步提升。2020年,中國民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滿意度達89.5%。
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整體性,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中華民族在綠水青山中永續發展(專欄7)。全民義務植樹持續開展40年,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全國人工林面積擴大到11.9億畝,不毛之地變成綠洲,黃土高坡披上綠裝,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2020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1%,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占到陸域國土面積的18%,山清水秀、小溪潺潺、草綠花紅、鳥鳴蟲吟的自然生態景觀越來越多。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持續推進,468個城市開展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逐漸成為現實。以國家園林城市創建為抓手,大力推動城市園林綠化,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2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78平方米。一個善待自然、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越來越清晰起來。
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逐漸成為普遍遵循的發展路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持續調整,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優化,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清潔生產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中國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國和世界節能進步最快的國家,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別比2015年下降13.2%、18.8%。從農村廁所革命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從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到城市公園、綠地、綠道建設,城鄉人居環境更加整潔、舒適、美麗。以公交、地鐵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過2億人次,騎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綠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從“光盤”行動、節水節紙、節電節能,到環保裝修、拒絕過度包裝、告別一次性用品,“節儉風”吹進千家萬戶,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白皮書指出,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
1、累計解決2889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3.82億農村人口受益
2、62.6%的農戶飲用水為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
3、46.2%的農戶做飯主要使用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
4、農戶使用衛生廁所比例為68% ,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超過90%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5%
5、2020年,公共汽電車運營數量達70.4萬輛,城市排水管道長達80.3萬千米,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為97.5%和99.7%,城市綠地建成區面積達239.8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1%。
白皮書闡述了中國全面小康的世界意義。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社會更穩定,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版圖;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合作共贏;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類走向現代化探索了新路徑。
【中國大力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是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近20年來,中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中國貢獻占比居全球首位,成為全球增加森林資源最多的國家。中國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中國將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白皮書表示,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到2035年,我國將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