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最后一天,#2021已過去三分之二#掛上熱搜?;仡欉@“三分之二年”,不管是哪個圈子都發生了很多事情,環保圈也是熱鬧紛繁。
新一批政策落地,引導力度不減
就在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會議強調,要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成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2021年以來,《關于加快補齊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短板 提高污染治理能力的通知》、《“十四五”黃河流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實施方案》、《關于“十四五”推進沿黃重點地區工業項目入園及嚴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的通知》、《“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監察工作的通知》、《“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辦法》、《“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等政策法規為環保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注:僅供參考,若有疏漏,敬請諒解)
行業格局持續變幻,地方環保集團和跨界者紛至沓來
我國環保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GDP占比相較發達國家仍有巨大發掘潛力。萬億規模坐鎮,“雙碳”目標引領,節能、降碳、環保相關板塊的跑馬圈地無疑進入了新一輪Battle階段。
E20研究院曾總結了上半年的環保“洗牌”節奏的4大變化,即曾經的“買主”幾乎都變成了如今的“賣主”;“混改”模式或呈現新變化;跨界更理性,資本更謹慎;出海淘金熱退去。如今的“戰場”涌動著新的“暗流”,其中頗受環保界關注的3大熱點就包括【行業集中度】、【跨界環保】和【地方環保集團的建立】。
?、?行業集中度
就行業集中度來說,專家一直在提醒,我國環保市場集中度從數據上看是不如發達國家的,從成長上來看則還算喜人。而其中較為惹眼的,當屬長江環保集團建立后,在長江大保護戰略方面的貫徹施行上所表現出的社會資源整合和凝聚力。
一方面是“三峽系”與各地簽署合作協議;另一方面,是“三峽系”不斷向水務上市公司注入資產;再者還有“三峽系”聯合建投企業、環保企業、設計院等眾多單位拿下一個又一個大標。種種跡象均符合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我們進來并不是跟大家搶利益、搶蛋糕”的自我定位,又切實促進了長江流域生態環保資源的有效整合。
那么另一面,城發環境擬并購啟迪環境,并且劍指“黃河環境”的雄心也表示,我國一再強調的黃河流域污染治理或將迎來歷史的高光時刻。而這個戰場,“城發+啟迪”似乎已經開始占位。(注:8月27日,預案已通過河南省財政廳和河南省政府國資委批復)
② 跨界環保
再來說說跨界環保,聽多了倒不覺得新鮮了,不過價值138萬億的“1.5℃目標導向轉型路徑”(來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國內18家研究機構開展的“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模型測算下的市場,誰知道還會吸引多少資本。
這個“三分之二”年,雅生活服務壕購5家環衛企業,用近12億再下一城;歐萊雅以個護彩妝為基礎,通過收購瑞士Giosa再涉環保領域;波司登,服裝巨頭也以入股江蘇宏遠環境為契機下場了;韓建河山,官宣成立全資子公司河山環境;哈爾濱電氣,增資澤盛環保;佳兆業美好,3.7億并購昌潤達環境切入“大環衛”.....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環保在線一直對行業并購案進行持續追蹤,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③ 地方環保集團
近日,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復省水投集團整合重組方案;巧的是,三明市國資委前不久透露了福建省將組建省生態環保集團的戰略部署。市場又將迎來新的地方環保集團了嗎?對于這個問題,環保行業似乎正在習以為常。
時間線再拉回到2021年,也有不少地方生態環保集團傳出了消息。
如8月10日,在原四川省水務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博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基礎上整合重組而成的四川省生態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揭牌;7月,無錫市環保集團正式揭牌;3月18日,廣東省廣業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廣東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2月,徐州市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官宣成立。
以及3月,鹽城“十四五”規劃明確,要加快成立市級環保產業集團;6月,安徽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征求意見稿提出,組建安徽環保產業集團;7月,云南“十四五”規劃的征求意見稿也表示,要推動成立云南省環保產業集團。
越來越多的地方環保集團成立,究竟帶來的是危機還是轉機,業界也多有論述。在此,簡要歸結一下主流觀點:
(1)地方環保集團的成立主要還是源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代表了國家和地方對此的重視,畢竟環保具有強公益屬性,且社會資本趨利的本質決定了一些“冷門”賽道,變化大或者不確定強,體量大易增加短貸風險等特性的項目需要一個平臺維系平衡。
(2)在必要性之外,地方環保集團的成立也有一些主觀性原因在里面。而歸根結底,擔憂地方環保集團形成壟斷或者割據局面還為時尚早。國企、央企、地方環保集團,以及民企,在市場競爭中各有優劣,市場真正該關注的是揚長避短,提升管理能力。
“碳中和”熱度持續發酵,細分市場各自解讀
過去的這“三分之二”年,“碳中和”目標常常在各大版面“客串”熱搜,從企業制定本企碳達峰、碳中和轉型路線和目標,到“碳中和”債券&基金,再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CCUS(碳捕集)、嚴控“兩高”項目......360度不重樣霸屏。
當然,“碳中和”熱度的持續發酵宏觀來看有利于目標的實現。畢竟,我國欲以40年時間完成很多國家的“百年大計”,任務之艱巨有目共睹,更需要全社會群策群力的支持。再者,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剛剛在碳中和經濟發展論壇上拋出的“2060年實現碳中和共需要約136萬億人民幣投資”前景預測基本與各大研究機構測算一致,這無疑會持續激發市場參與熱情。
綠色產業年均投資或將達3萬億,這些資本將流向哪里?市場也有各自的解讀。
如污水處理廠亟待“低碳化”轉型,這是同步考驗技術變革和管理方式升級的關鍵時刻,智慧管網、智慧水務、云平臺等將成為信息化轉型的常態。
再如清潔能源,作為動搖整個能源結構的“主力接班人”,今年以來光伏、氫能、風電、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行情大漲。由此就不難看到,各路資本的投資關注點。
值得提醒的是,肉眼可見的“高人氣區”何嘗不是“擁堵”賽道,減污降碳作為一個整體和系統性概念,可發揮的空間和分支還有很多,“小路”和“蹊徑”上的掘金者或將搶占更多良機。自然,“全能型”選手也是環保領域不變的寵兒。
剩下“三分之一”,與時間競賽
“全球氣溫上升1.5℃將增加與氣候相關的危機”,“如果增加2℃,問題將更加明顯”,IPCC早有預警。我國堅持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堅決“不走老路”,踐行《巴黎協議》,并對全球作出“30·60”的莊嚴承諾,決心可見一斑。
環保監管趨嚴,環保標準更高,開弓沒有回頭箭。凈零排放變革,在世界范圍內成為大勢,與時間競賽,與“減碳”同行。2021年還剩下“三分之一”,距離“十四五”目標完成少了2/15的時間,距離2030年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