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日,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召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仍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保障能源安全等多重任務挑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時間更短、難度更大、挑戰更多,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他說,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美麗中國,能源領域的清潔低碳發展尤為重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走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國能源低碳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績。截止到2020年底,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已經達到15.9%,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了約48.4%,超額完成了下降40%-45%的對外承諾。去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作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宣示,12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示,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中央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目前正抓緊制定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他還說,“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未來,圍繞能源低碳發展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們任務艱巨。
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二氧化碳與大氣污染物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要加快構建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環境質量根本改善一箭雙雕。要統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減污”目標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科學謀劃全國的減污降碳路徑,加快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頂層設計和政策措施,強化區域協同、任務協同、機制協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工作格局。
堅持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綠色化
依靠增加森林碳匯以及碳捕集等,遠遠不能平衡化石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綠色化。要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發展戰略,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構建多元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持續推進能源領域國際合作,特別是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馬,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能源生產和消費各個環節。
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實踐
技術創新是實現能源低碳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和導向,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加快智能電網、儲能等前沿、關鍵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夯實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人才和技術基礎,完善金融、財稅等政策激勵,推進能源、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發展,推進節能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加快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
提升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意識
綠色低碳發展貫穿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要積極開展培訓宣傳,加快普及應對氣候變化知識,提升全社會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全面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到加速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進程當中。
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當前,落實《巴黎協定》、全球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不可逆轉,疫情后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仍任重道遠。中國將繼續堅持多邊主義,繼續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推動發達國家落實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的承諾,促進《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積極建設性推動今年11月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積極的成果,持續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原標題:【低碳大家談】趙英民:我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