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第二輪第三批八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陸續向山西、遼寧、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云南等省區開展督察反饋。
本次督察反饋的問題涉及眾多細分領域,E20研究院認為,這些問題在揭示環保亂象的同時,也反映了環境產業治理將重點關注的方向。例如,進水濃度帶來的管網提升、積存滲濾液帶來的應急工程、廚余治理滯后帶來的有機垃圾處置市場空間、工業園區環境問題帶來的市場機遇、危廢管理不到位帶來的跨區域轉移/協同處置模式、湖泊污染帶來的水體治理提升等將開啟不小的市場空間。
一、污水處理能力滯后,管網建設、污泥處置等隱患突出
在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各省市給出的反饋情況可以看出,管網及污泥處置設施建設滯后仍然是各省市污水處理過程中面臨的普遍難題。
如河南全省247座城鎮污水處理廠中,44座長期滿負荷或超負荷運行。截至2020年底,商丘、信陽等5市仍有17座污水處理廠未達提質增效目標,6座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不升反降。
污泥要去哪里,依然是一個急需要關注、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污泥的處置決定處理,大量污泥堆廠現象的出現無疑反映出污泥的“出路難”問題。目前全國的污泥產生量在5000萬噸左右,而無害化處理率在67%左右,無害化處置率更低,污泥的出路問題依然嚴峻,除了污泥處理設施建設的市場需求外,處置的路徑是最大的痛點。
此外,督察中提出的污泥未經危險廢物鑒定即經脫水處理用于綠化,看似解決了出路問題,但未經危廢鑒定已碰觸法律。
污泥的處理處置也一直是環保督察重點關注的問題,在2019年、2020年第二輪前兩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污泥問題都是各督察組關注的重點,多地因違規處置生活污泥被督察組點名批評。
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此前通報的相關案例中,曾總結污泥處理處置相對滯后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污泥無害化處置工作推進嚴重滯后、大量污泥長期違法臨時堆存、有關部門監督管理不力。這也是我國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存在的幾個普遍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學院副院長、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曾在E20環境平臺主辦的上海水業戰略論壇上指出,他近年來考察了許多污水處理廠,可以明顯感覺到,威脅污水廠穩定運營的第一大因素就是污泥沒有出路。可見,污泥要去哪里,依然是一個急需要關注、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污泥處理處置監管趨嚴且形成常態化,此外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整體規劃下,污泥的處理處置后端出路問題仍需從政策層面予以高度重視,包括但不限于目前存量污泥的無害化妥善處置,以及污泥處理設施的補短板建設,還包括污泥處理處置新技術的研發與技術突破等。
管網建設需要持續的投入和重視
云南省生活污染防治基礎設施欠賬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普遍偏低。2020年蒙自、瀘水、宣威等5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足20%,瀘水市僅9.9%。“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的保山市第三污水處理廠截至督察進駐仍未建成,配套的10.17公里污水干管僅完成4.72公里,每天約4.5萬立方米生活污水直排,致使東河水質急劇惡化,隆陽區石龍坪斷面成為怒江流域唯一一個劣Ⅴ類斷面。
而污染物收集處理率低,也是我們目前污水處理必須要高度重視的問題。E20研究院認為,污水收集率低、污水管網配套建設落后、合流制溢流污染現象嚴重、污水廠進水濃度不升反降等現象,表明管網的建設及修復市場欠債仍然較多,管網提升的產業機會較大。
據王洪臣教授介紹,2018年,我國城鎮人口以8.3億計,假設人口污染物當量80克COD,實際城鎮污水處理量587.6(497+90.6)億立方米,污水處理廠進水年平均COD 280 mg/L,粗算只有67%的污染物被收集到處理廠進行了處理;如果人口當量按照120克COD計,則粗算僅有45%污染物被收集到處理廠,一多半污染物沒有經過污水處理廠的處理。
排水管網看不見,摸不著,但存在的問題卻很突出,要真正做到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還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E20研究院指出,當前雨污管網修建不足及維護不到位的問題仍是全國大部分地區黑臭水體的主要成因之一。
針對污染物收集處理率低,應優先實施投入不大但效果明顯的提質增效措施,如在對管網全面普查的基礎上,糾正管網的錯接、混接、漏接,把直排的污水接入處理廠;對超負荷污水處理設施予以改擴建,提高現有設施處理能力;采取低投入對策降低合流制溢流。另外一些提質增效對策投入大、工期長,需要從長計議,系統規劃、逐步實施,是久久為功的事情,如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海綿),控制溢流污染;建設溢流控制設施,提高截留倍數;控制管道的入流/入滲。
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中重點強調了“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近年來,我國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5%以上,但管網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中的短板,管網覆蓋不足、漏損、客水擠占管網、錯接混接、溢流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也正是我國污水處理率高但污水收集處理率仍比較低,黑臭水體頻發的主要原因。雖然制定了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但管網問題并非短時間能解決,需要地方政府加強管網建設和維護方面的投入,探索適合本地的管網解決之策。
E20研究院指出,污水廠超負荷運轉無疑帶來了污水廠擴容的市場機遇,據悉目前全國40%左右的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大于90%,部分超過了100%。但污水廠擴容需要與管網的有效修復同步考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能力的增容需求,以及多種污水處理方式的統籌考慮(分散式、深邃、初期雨水處理設施等)。
二、農村污水設施曬太陽
河南部分地區還存在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曬太陽”的現象,閑置問題突出。3322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中有311座閑置,39座尚未建成。農村污水治理的推進過程一直存在著行業矛盾,管網建設不到位、污水廠曬太陽、運營缺乏專業管控等現象的存在,均制約著行業的發展,以及效果的達成。
王洪臣曾表示,探討農村污水治理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將改廁,收集,處理放到一起考慮。技術研發及工藝選擇,也要遵循‘能在農村天天正常運行’的原則。
從督察反饋的現象來看,E20研究院認為,從本質上講,設施閑置與前期規劃密切相關,一方面是與當地污水量的匹配問題,另一方面是技術的可行性以及財政的可支撐問題。在國家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時期農村污水治理仍將是行業關注的熱點。但是設施的可持續運營仍是行業的重點問題,或可能在一定層面上需要區域的重新規劃,設施的重新整合與建設,以及價費機制的有效支撐。
三、垃圾分類推進緩慢,分揀中心建設滯后
在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河南省反饋督察情況中提到,有多縣(市、區)政府對垃圾分類工作重視不足、推進力度不夠,半數以上分揀中心未按期建成投運。
E20研究院認為,這反應的是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構建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價值。前端分類投放,基本只能停留在小區(社區)試點層面,全市大范圍推廣成本太高,絕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做到。分類運輸體系涉及城市環衛服務的系統化升級、智慧化管理,同樣費錢費力。分類處理設施的建設(分揀中心、廚余廠、各類可回收物資源化回收廠)投入較大,且與前端分類質量、中端分類收集體系完整度等需要系統規劃、能力匹配,牽一發動全身。
E20綠谷工作室曾報道過《北京垃圾分類考察與建議》一文,里面提到,北京環衛集團總經理助理衛潘明2017年專門就北京地區廚余垃圾處理全成本進行過分析。根據他的測算,對于廚余垃圾分類,家庭成本、社區保潔成本、運輸成本、處理處置成本加在一起,每年社會總成本為381元/噸。
加強宣傳、為居民提供便利的垃圾分類和投放條件,的確可以促進大家垃圾分類的熱情和意愿,但垃圾分類本身是一件需久久為功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投入。如何保證投入的持續性,是考驗垃圾分類是否能堅持下去的根本。
四、餐廚垃圾收集處理水平低
在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河南省反饋督察情況中,不僅提到垃圾分類工作重視不足等問題,也重點點到了河南餐廚垃圾收集處理水平低下,仍有9個省轄市未按規劃要求建成處理設施;23座處理設施中,超半數負荷率僅為50%左右,最低的僅為6%。
E20研究研究認為,與垃圾分類情況類似,前端收集、中端收運能力和效果制約末端設施運營水平,需求風險明顯。另一方面對政府監管也提出一定要求,地方政府層面如不出臺相應的收運管理辦法,無法保障餐廚垃圾的應收盡收;地方政府層面如不出臺相應政策封堵“泔水豬”“地溝油”等黑產業鏈,無法保障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的入廠垃圾量;地方政府層面如不給予相應政策支持,無法保障餐廚垃圾處理后的產物(有機肥、土壤改良劑等)形成產品價值實現,項目收益受損無法穩定運營。
集中處理設施處理能力不足將在短期帶來分散化、小型化餐廚垃圾處理設備需求,以及餐廚垃圾收運體系建設項目機會。
五、滲濾液積存、去向不明問題
河南全省98座現役生活垃圾填埋場中,60座超負荷運行,平均負荷率達214%;21座應封場的填埋場仍超期服役。全省34座現役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中,7座運行負荷不足80%,部分負荷僅50%。全省垃圾滲濾液積存量超100萬噸;20座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量小于產生量,但現場無積存,大量滲濾液去向不明。
云南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滯后,應于2021年4月底前完成的13個項目有6個未完成。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在2018年至2020年間多次、長時間停運滲濾液處理設施,部分外排滲濾液COD、氨氮濃度達5420mg/L、132mg/L,超過排放限值53.2倍和4.3倍。
E20研究院認為,這反應的其實是滲濾液處理能力不匹配。一方面是前期規劃中對配套設施的規劃不合理,另一方面也是由前面兩個問題中處理設施運營負荷不穩定所帶來的滲濾液處理需求不穩定。
近年來雖然全國各地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升,處理缺口正在逐漸縮小,但存量填埋設施的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已然成為生態環境新的風險點。特別是滲濾液處理不達標、防滲系統薄弱、日常作業不規范等環境隱患突出,對周邊環境構成潛在威脅。一些填埋設施庫容漸滿、服務年限陸續到期,改造難度大成本高成為推進封場整治的主要制約因素。對此,應充分做好滲濾液的收集導排、填埋氣收集處理等相關工作,有序開展填埋設施的封場治理。
E20研究院認為,焚燒、填埋負荷失衡將在短期帶來垃圾收運體系提升的項目機會,以及長期跨區域垃圾焚燒處理機會。而超負荷、超期運營將帶來持續的填埋場精細化運營管理及修復工程機會。
六、工業園區環境問題突出
在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河南省反饋督察情況中提出,河南產業集聚區污水處理問題突出。
在環保督察日趨嚴格的背景下,環保搞不好的企業,將會面臨非常嚴峻的危機,有的企業甚至因此而關停。從本輪督察組反饋的情況可以看出,環境治理的力度以及督察的重點
E20研究院認為,工業園區污水違規處理、超標直排等,導致斷面水質超標甚至“返劣”的現象無疑會帶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及提標擴容的市場機會。此外,工業園區的第三方管家模式值得思考,而行業中工業園區污水治理的投資、建設、運營類項目也在增多,特別是化工園區的治理。
今年,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實施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工程,并實施污水近零排放科技創新試點工程。鼓勵工業企業使用再生水,提高重復利用率,如何將城鎮污水與工業用水更好的統籌,如何破解零排放的技術難點,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
七、危廢管理不到位,醫廢能力不平衡
E20研究院分析,危廢管理不到位,醫廢能力不平衡的問題主要是在規劃層面對危廢產量的“家底”不清,沒能按照工業產廢結構提前規劃合理的暫存、處置能力。另外全流程精細化管理不足,暫存設施、跨區域轉移等機制不完善。醫廢方面可考慮建立生活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置醫廢的管理模式,對超負荷的醫廢進行臨時處置。
八、湖泊水環境治理,投入大卻效果差,水質監測將逐步趨嚴
中央第八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云南省反饋督察情況中提到,2020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有7個湖泊水質未達水功能區劃要求。其中,對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推動不力是重要的問題之一。
“十二五”時期,國控斷面監測點972個,“十三五”時期調整至2050個,“十四五"時期將增加至3646個。E20研究院指出,國控斷面監測點的增加將致使水環境的督察更加的嚴格,一方面會帶來水體治理市場的再次釋放,也會同時帶來水質監測市場的釋放。與此同步,環保督察的強度也會所有提升。
本次督察給出的要求強調,要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精準、科學、依法和系統推進高原湖泊保護治理。
原標題:從兩省環保督察反饋看到的八大典型問題及產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