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月起,生態環境部繼續推出“綠色發展示范案例”欄目,對以上示范創建地區的鮮活案例和先進經驗予以展示推廣。
本文篩選出廣東省1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一起來了解一下。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
深化制度體系,建設生態黃埔。率先建立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體系,打造國內先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系統。
保障生態安全,建設美麗黃埔。全市首創“企業河長”,河長制、環保責任制考核均居全市第一,大氣污染防治考核連續三年獲評“優秀”。
優化生態空間,建設綠色黃埔。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工作,落實生態功能區劃,嚴守生態紅線區域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區域“一張圖”。
推進生態經濟,建設低碳黃埔。出臺綠色發展政策,連續三年獲評“國家級經開區綠色發展最佳實踐園區”,啟動運營綠色金融創新服務中心,全省首批排污權質押融資項目落地黃埔。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
保護優先,充分發展,全面構建宜居宜業、錯落有致的生態空間格局。將70.02平方公里土地納入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占全區面積的37.3%;將25.5平方公里土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實現應保盡保;全區綠化覆蓋率53.0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53平方米;建成內伶仃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全市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華僑城濕地公園。
強化統籌,壓實責任,全方位繪就生態藍圖。率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形成部門、街道、社區高效聯動的創建機制,壓實各項任務。推出“環評備案制”改革,相關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完善常態化執法機制,開展“利劍”等專項執法行動,有效確保全區環境安全。
提前謀劃,精準施策,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對標國際先進,系統實施“深圳藍”和治水提質攻堅行動。PM2.5年濃度低至24.1微克/立方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水平,主要河流大沙河水清岸綠達Ⅲ類水標準,“一帶一園一廊”連通山、海、湖、城,市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決戰決勝水污染治理。首創“高強度持續投入、全流域系統治理、大兵團聯合作戰”的EPC治水模式,實現66條河流全部消除黑臭。
強力推進空氣環境改善。創新建立了網格化監管、環保主任等制度,率先打造鈑噴一體化“共享車間”,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全市最大。
深入推進無廢城區建設。建成老虎坑垃圾焚燒廠、大鏟灣余泥渣土分選基地,在建寶安環境處理技術應用示范基地,基本實現固廢、建廢、危廢“自產自銷”。
深化改革工業管理體系。高標準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環保基地——江碧環境生態產業園,推動224家電鍍線路板企業集中入園、集中治污,開創工業入園管理新模式。
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模式。在全省率先開發“河務通”APP,建立“智慧環保”“智慧水務”系統,建成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
持續提升生態宜居品質。發揮“山-城-海”空間特色,重點打造公園之區、海綿城市等項目,全區公園總數達183座。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以“綠色低碳”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深圳國際低碳城建設,連續舉辦7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大芬油畫村、大運軟件小鎮分別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產業園升級改造的典范與樣本。大力建設“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2019年轄區華為、兆馳2家企業入選國家綠色制造名單。
以“綠水青山”展現環境高水平保護。突出污染防治攻堅,建成投用排放標準最嚴的深圳東部環保電廠。深入推動水污染治理,建成污水管網1780公里、改造正本清源小區3756個,實現了40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780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面銷號,河流水質達到監測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以“生態品質”成就公眾高品位生活。累計建成公園233座、各類綠道474公里,推進花景大道、花漾街區等精品景觀工程建設,龍翔大道花卉景觀大道等7個綠化提升項目被評為全市優秀項目。深化產城融合與品位提升,甘坑小鎮入選首批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名單。建成廣東省宜居社區103個。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
高水平守護綠水青山。抓實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觀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重大項目。2019年,轄區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26.3微克/立方米,觀瀾河年均水質提升至地表水IV類,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建區以來最好水平。
高質量引領綠色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考核連續兩年蟬聯全市第一,萬元GDP能耗、水耗持續下降。通過引“大牌”、招“大師”,重“文化”,推動產城融合,大浪時尚小鎮成為生態與時尚完美結合的典范,獲中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榮譽。
高品位打造宜居空間。先后建成深圳北站中心公園、白石龍音樂公園等137個精品公園,綠道261公里,開通全國首條“人才綠道”示范段。“物管進村”民樂村城中村治理經驗獲中央督導組肯定,實施“古村活化”,上圍、鰲湖等老村成為網紅打卡點。觀瀾版畫基地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
突出示范引領,集8塊“國字號”綠色招牌于一身。先后取得“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等8塊“國字號”綠色招牌。
深化改革創新,健全基層生態環境治理機制。率先構建“1+1+N”基層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制度體系和“區-街道-社區”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打造環境問題發現、整治、執法“三張網”和水務管理網格。率先建立“環保顧問”制度,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強化鐵腕整治,大幅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強力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茅洲河干流(光明段)等14條干支流全部達到地表水V類或以上標準,148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消黑銷號驗收。建成河道底泥處置廠、建筑廢棄物受納場和小廢水集中處理設施。
對標國際一流,打造生態宜居標桿。實現四星宜居社區全覆蓋,城中村綜合治理優秀率全市第一。打造“公園之區”,公園總量達213個。海綿城市、綠色建筑等國家級示范試點成績斐然。
廣東省肇慶市
生態環境成就“肇慶顏值”。精準施策,強力推進“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7.3%,改善幅度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一。全市12個地表水省考及以上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91.7%,西江肇慶段225公里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水質長期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
生態建設提升“肇慶品質”。統籌推進城鄉生態宜居空間塑造,大力推動公園綠地系統建設,建成星湖、懷集燕湖2個國家濕地公園,累計批建森林公園151個,“灣區生態綠洲”建設成效顯著。
綠色崛起演繹“肇慶精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133”工程,全力打造西江創新產業走廊。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
生態創建持續發力。六任縣委書記二十年如一日,持續推進生態創建,建立健全機制體制,堅持規劃引領,堅定不移把生態發展融入經濟社會建設的全過程。
生態文化厚植于民。堅持生態教育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開設生態教育課程。編制了《始興生態教育讀本》《始興生態建設》等多種雜志讀本,成功舉辦“共愛墨江·我們都是行動者”等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進一步弘揚生態文化。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實施農村安全飲用水保障工程,新建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和鄉鎮污水處理廠,全縣地表水和江河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以上,常年居廣東省前列。
生態經濟快速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建立了有機食品專業鎮,做大做優枇杷、楊梅等品牌,打造特色生態產品,孕育了“三品”認證農產品237個、省級名牌產品19個、名特優新品牌18個。
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優。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深入實施“河長制”,啟動6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累計清理河道290.8公里,全縣主干河流出境水質長年均保持在Ⅱ類以上。2019年全縣生態貢獻量達到84億元。
人居環境品質深度提升。深化美麗邊城建設,成功創建美麗鄉村316個,連續4年入選“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并名列前茅。
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創新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發展路徑,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休閑度假區、目的地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地。
生態空間守護成效突出。建成7個省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實施綠美南粵三年行動計劃,森林覆蓋率達85.34%,位居廣東省第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12.66平方公里、生態保育區640.31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面積的42.06%、52.57%。
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
堅持組織引領,確定了“生態與文化立縣·全面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目標,突出規劃先行,健全機制體制保障。組建生態環境保護警察大隊。
堅持管治結合,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9年達80以上,評價均為優。
堅持生態優先,劃定并嚴守占全縣國土面積71.91%的生態保護紅線,連續15年納入廣東省最嚴保護。
堅持“生態+”戰略,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成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廣東省生態發展核心區、粵北綠色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2019年全縣整體實現脫貧摘帽。
堅持綠色低碳,奮力打造“天下瑤城·小縣大城”,森林覆蓋率80.88%,在廣東省三個民族縣中率先成功獲得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國字號”品牌。全縣589個自然村100%完成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美麗鄉村共35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