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生態環境局,廳機關各處室、各專員辦、廳屬各單位:
現將《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結合工作職責抓好落實。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
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工作要點
2021年是我國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開局之年,也是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新目標的起步之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現對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工作做出如下安排。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考察長江重要講話精神,圍繞更好地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持續推進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的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二、主要目標
對標“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綜合考慮常態化疫情防控、疫后經濟重振等多方面的因素,2021年主要指標設置為:
1.水環境方面。全省國考地表水水質優良(達到或好于Ⅲ類)斷面比例和劣Ⅴ類斷面控制比例達到國家考核要求;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2.大氣環境方面。全省國考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均值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國家考核目標要求。
3.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方面。全省受染污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穩定提升,地下水質量V類比例不增加。
4.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方面。工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滿足“十四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醫療廢物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率達到100%。
5.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方面。全省氮氧化物、VOCs、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比例滿足國家下達我省“十四五”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時序進度要求。
6.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滿足“十四五”規劃時序進度要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
7.核與輻射安全方面。確保輻射放射源100%安全處置,確保核與輻射安全零事故。
三、重點工作安排
(一)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1.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抓緊研究制定我省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全省碳排放達峰時間表、路線圖,壓實地方、部門和行業責任,多措并舉,強化二氧化碳減排工作;鼓勵地方開展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深化低碳省試點,積極開展近零碳排放試點示范工程建設,推進“碳匯+”交易助推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試點,爭取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深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完善碳交易制度,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建好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機制,加強部門協作。完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考核體系,推進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年度化、規范化;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2.扎實服務“六穩”“六保”工作。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張網”建設,持續做好環評審批服務“四個一批”工作,積極推進“證照分離”改革,統籌協調推進疫后重振強功能補短板和生態環境補短板工程,配合指導實施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加強生態環境項目謀劃儲備,實現項目儲備量質齊升,加大資金項目監管和跟蹤問效力度,提升資金績效。提高部門預算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完成省級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經費劃轉工作。
3.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完成《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4-2030年)》中期評估,組織開展生態省五級聯創。完成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推薦工作。推進“三線一單”成果應用及動態更新,協助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組織開展“綠盾2021”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探索建立自然保護地預警機制。繼續探索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完成2015-2020年湖北省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以神農架、長江干流為試點,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觀測。舉辦“5.22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
4.積極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宣揚生態文明,發揮新媒體及矩陣功能,用好新聞發布會平臺,強化政務信息工作,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推進全民環境教育和公眾參與,組織開展第六屆環保政府獎評選表彰和六五環境日宣教活動,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落實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促進環保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規范健康發展。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1.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共治,協同推動建立水量水質聯動生態調度機制,培育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加強劣五類水體治理,持續開展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鞏固提升治理成效。強化鄉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深化整治成果,保障飲水安全。鼓勵支持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持續推進重點湖泊排污口排查整治,協同推進湖泊清淤和綜合治理試點。深化三峽、丹江口庫區及入庫支流綜合治理,確保庫區水質穩定達標;嚴格水功能區、排污口設置監督管理。創新地表水環境質量評估考核制度,優化結果運用。
2.持續推進長江保護修復。積極宣傳貫徹《長江保護法》,完善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機制。繼續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攻堅、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三磷污染綜合治理“三提升”行動。組織開展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研究。繼續開展“綠盾”“清廢”、尾礦庫污染專項治理,鞏固深化整治成果。強化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管理,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保護。協同抓好長江禁漁工作。
3.持續推進空氣質量提升行動。協同控制PM2.5和O3,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工業爐窯綜合整治,推進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業深度治理。聚焦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重點行業,堅持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結合,全流程防治VOCs污染。強化車、油、路聯合管控,加強新生產車輛達標排放監管,推行機動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積極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針對大氣污染傳輸特點,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持續深化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推動落實差異化管控措施。深入開展聲環境質量提升行動。
4.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行動。開展典型行業用地及耕地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加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環境監管,強化涉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管控。持續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加強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監管。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監督指導,鞏固提升農村環境整治成果,新增完成環境整治建制村不少于500個。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推進建立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深入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啟動開展污染源周邊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5. 強化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持續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治。推進尾礦庫污染防治及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控,推進廢鉛蓄電池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試點,加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基金補貼審核監管。推動白色污染治理。推動十堰市、神農架林區等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開展歷史遺留礦山污染治理。爭取將武漢、襄陽等城市納入國家“無廢城市”試點。
6. 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推進完善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強化全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開展核技術利用監督檢查及隱患排查,提升核與輻射管理能力與水平。規范測井源運輸及使用管理,完善放射源在線監控系統。推動新放廢庫建設及安保升級,確保輻射放射源安全儲存。組織輻射事故應急演練和應急預案修編,做好輻射事故應急物資儲備。
(三)加快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
1.完善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繼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調整,強化組織領導及工作職能。深化生態環保督察體制改革,完善督察體制機制,繼續開展例行督察、專項督察,督促抓好第一輪中央、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問題整改,配合做好第二批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準備工作,抓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問題整改銷號。向各市州反饋第一輪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意見,督促抓好問題整改。試點對省直有關部門和中央在鄂企業開展探討式督察。
2.完善生態環境治理監管體系。持續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考核考評。加強排污許可監管,推進排污許可信息共享。推進排污權交易試點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健全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繼續謀劃全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抓好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協作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危廢物聯網系統,探索建立長江中游地區危險廢物聯防聯控機制。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統計改革,全面提高生態環境統計數據質量。加強廳機關運行管理,規范管理制度,注重工作協調,強化督辦落實,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法規政策體系。積極開展普法宣傳,貫徹落實好《湖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研究制定《湖北省實施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管理辦法(試行)》、《湖北省環境監測機構信用評價辦法(草案)》、《湖北省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實施意見》。編寫《湖北省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學習讀本。
4.完善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體系。健全環境監測及支撐體系,圍繞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治理,拓展大氣顆粒物組分網手工監測城市范圍,在重點地區開展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組織開展固定污染源廢氣VOCs專項抽查抽測,在城市道路交通、重要港口以及重點工業園開展大氣污染源專項監測。開展“十四五”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及水功能區監測網絡優化調整工作。深化農村與生態監測,安排部署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生態變化遙感核查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無人機抽查。加強環境執法規范化、效能化建設,嚴格執法標準、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幫扶、優化執法方式、提升執法效能、推介執法案例。建成長江大保護一期平臺,加快推進廳網絡及信息化改造。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支撐和科學研究,力爭在高層次項目、高水平成果、高級別獎項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強生態環境輿情監測與分析研判,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范,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積極化解信訪積案。統籌做好廳機關及廳屬單位搬遷的各項工作。
(四)統籌謀劃“十四五”規劃
1.編制實施“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按照“一減、兩改善、四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到2025年全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環境治理成效穩固、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環境風險防控水平、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空間格局優化和資源利用水平提升),科學謀劃“十四五”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和保障機制,編制并實施全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湖北目標基本實現奠定基礎。
2.統籌編制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實施 “1+10+N”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土壤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固體廢物及化學品污染防治、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建設、生態環境信息化等方面的“十四五”專項規劃,以及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及2030年遠景目標。編制完成省“十四五”總量減排工作方案,修編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4-2030)。研究提出“十四五”時期湖北綠色低碳產業新業態發展、產業鏈構建和產業集群培育的方向、任務及政策措施。
(五)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1.切實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示要求,將對黨忠誠作為根本政治要求,將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政治生命線,時刻維護黨中央,認真履職盡責、勇于擔當作為,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 “兩個維護”。積極開展紀念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鞏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成果。抓好省委巡視問題整改,健全黨政領導班子考核機制,提升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能力水平。
2.突出抓好創新理論學習。落實“思想、學習在先”學習制度,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等重要會議精神,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完善廳黨組中心組學習機制,實行班子成員講學、黨組書記講評制,全年廳黨組中心組集體學習不少于10次。
3.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認真落實黨組、黨委、支部和黨員“3+1”主體責任清單,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優化組織設置,創新活動方式,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按照支部建設“五化”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突出黨建,建立健全黨建和業務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的運行機制,努力打造一批黨建工作品牌。
4.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續糾“四風”、樹新風,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露頭就打,決不能容忍。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持續推進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集中整治,抓好“三不、三假、三減”專項行動。深入抓好黨風廉政宣教月、黨規黨紀和監察法規宣傳教育“十進十建”活動,嚴格落實“十六個嚴禁”行為規范。積極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緊盯重點領域、關鍵崗位,嚴肅查處違紀違法問題,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5.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加強干部選拔任用,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激勵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強化各派駐專員辦的工作職能,按照“聯絡”“聯席”“聯動”的總體要求,完善區域監察的工作程序、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強化與地方的工作聯系溝通,形成生態環境監察督政的強大合力。做好監測機構垂直改革后續工作,進一步理順關系,解決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規范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抓好干部培訓、職稱評審及干部職工檔案管理電子信息化工作。科學核算廳系統干部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資福利。
6.不斷提升文明創建水平。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講文明、樹新風”“青年讀書班”“道德講堂”等活動。繼續開展“文明處室”、“文明個人”和“文明家庭”評選表彰活動,著力打造清廉機關。堅持黨建帶團建、帶群建,發揮好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干部職工業余文化生活。
7.積極完成共性目標任務。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鞏固保密巡視問題整改成果,確保保密安全。加強法治建設、平安建設(綜治工作)、民族團結進步、政務信息、政府信息公開、維穩、反恐、國家安全、打擊非法集資、建議提案辦理、網絡安全、密碼管理、目標責任制管理、預算管理、檔案管理、機關后勤、愛國衛生、全民健身、國土綠化、老干部、工青婦等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