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落基山研究所(RMI)與能源轉型委員會(ETC)聯合發布了《電力增長零碳化(2020-2030):中國實現碳中和的必經之路》報告。
報告分析了“零碳投資情景”下中國發展零碳電力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實現零碳電力發展的相關政策與規劃建議。
報告表示,中國電力系統在未來十年的發展對于其在2030年前實現達峰和在2060年或更早時間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符合中國長期碳中和目標的合理策略,應確保中國所有新建發電裝機基本為零碳清潔能源。
報告稱,到2030年,我國電力需求將達到10-12萬億千瓦時,如果設定一個與2050年完成我國電力部門脫碳相一致的2030年情景——“零碳投資情景”,則包括以下假設:
2030年,電力需求約達到11萬億千瓦時,在當前水平基礎上增長54%,年均增長率約4%;
將煤電裝機控制在2019年1041 GW的裝機水平,但通過提高現有裝機的使用率少量提高煤電發電量;
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平均年增長約110GW,從2019年的408 GW增長到2030年的1650GW,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當年發電總量的比例達到28.5%;
非化石燃料發電占比達到53%,略高于中國政府在2016年提出的50%的目標。

報告認為,我國需調整政策以確保可再生能源成本能持續快速下降,并且零碳電源投資也能滿足未來電力需求增長。
目前,我國的光伏發電成本已經低于燃煤發電成本,而陸上風電也將很快達到這一水平,海上風電成本則可能在未來10年具備競爭力,且核電成本基本可與煤電競爭。
“中國過去的零碳電力發展成果矚目”,“然而,零碳電力目前的并網速度并不足以達到2030目標”,因此報告估算,要實現2030年目標,我國必須新增大約650GW光伏、600GW陸上風電、60GW海上風電、113GW水電和66GW核電裝機。
報告表示,與許多其他市場一樣,中國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已不再是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零碳發電技術是否具備成本競爭力,而是電網接納高比例非水可再生能源面臨的技術和經濟性挑戰。
目前,我國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目前占總裝機容量的21%,貢獻了10.2%的發電量,根據經驗分析,時-日-季節電力供需平衡可實現。依據能源轉型委員會對2035年建立幾乎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的成本進行的測算,大部分系統都能實現約每千瓦時0.35-0.4元水平的總發電成本,不過資源結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細節上不會完全一致。
就我國而言,一方面對煤電依賴性仍較高,另一方面水電靈活性不足等特性都會帶來挑戰。當然,報告也表示,相比于其他同樣在進行電力系統清潔轉型的國家,中國的負荷特性并不會造成系統平衡中明顯的困難和挑戰。
通過有效利用和開發跨省輸電、火電和水電這三種靈活性資源,我國可以在2030年前輕松實現非水可再生能源滲透率28%的目標,并有望在2035年左右達到更高的水平。
關于未來10年電力零碳增長政策建議,報告指出關鍵在于提出明確的量化目標,進一步完善電力市場建設、提高技術規范要求以及加大數據公開透明力度等。
包括風電和光伏裝機都以每年50-60GW速度增長,到2030年各自達到800GW以上;核電與水電到2030年分別達到120GW左右和440GW;除已經在建的燃煤電廠外,停止新增煤電投資;推進實時能源批發市場建設;優化電力規劃流程以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