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至12月2日,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擬命名名單進行全網公示。
擬命名名單共29個,有沒有很好奇這些“預備”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是什么樣的呢?來挑幾個,一窺風采。
1、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
醫療垃圾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廢舊物資回收中心等,2009年7月開始對社會公眾開放,陸續成為“綠色北京新八景”、“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的教育實習基地。
循環經濟教育基地當初在規劃時就定好了教育展覽和科研示范區,建設環保教育展示場所,建設固廢處理科學研究平臺。
循環產業園實現“自給自足”,如垃圾滲濾液處理后用于園區綠化和道路降塵,氣體收集利用系統用于園區生產和辦公用電及冬季供暖。垃圾焚燒發電除了自用,還能向居民輸送,覆蓋大約50萬戶。
2、天津自然博物館
分為常設陳列區、臨展區、體驗娛樂區、科普教育區4部分,以家園為主題規劃出“家園·足跡”、“家園·探索”、“家園·生命”、“家園·生態”展區,是一個主題單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館。
自2020年1月2日起,自然博物館實行全員分時段實名預約參觀,平日預約每天限定4500人,節假日預約每日限定7500人,每周一閉館。據悉,此前天津博物館還在特殊時期特別設置了在線參觀渠道。
3、蒙樹生態科技園
2018年,蒙樹生態科技園就被評為了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科技園景區規劃遵循自然規律和科學理念,設綠色節能示范中心、自然課堂等空間,形成了一個綜合型生態科技度假區,在自然條件下完成對生態保護、碳匯理念等環境知識的科普。
4、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作為從事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該中心設有海洋環境綜合實驗樓、海洋放射性實驗室、海洋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實驗樓、海洋生態樓、海域遙感樓等設施。
以 “6•5”環境日和“6•8”海洋日為契機,中心積極組織“公眾開放日”等活動,歡迎廣大學生進入實驗室,也鼓勵本單位科研人員積極走進中小學課堂普及知識,激發青少年探索海洋奧秘的興趣。
2016年5月31日,中心被中國海洋學會批準成立“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10月11日,入選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5、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工程
2018年4月8日正式商運,每天分流處置生活垃圾超3000噸,集垃圾處理、宣傳教育、資源回饋、旅游觀光于一體。總投資18億元,環境改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項目所在周邊區域環境美化、環保宣傳等,園區建設指標頗高。
6、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
污水廠以污水處理服務為主導,輔以再生水和污泥開發利用,立足流域水環境治理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積極響應環保設施公開要求,對前來參觀的學生、單位,或者其他社會群體,講解水廠處理工藝,解答相關問題,也鼓勵參觀者參與互動與實踐。
土壤式生物除臭系統,部分出水經混凝沉淀成為當地熱火電廠冷卻用水等做法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7、格林美(武漢)城市礦產循環產業園
恰巧,2020年“6·5環境日”,格林美就在集團十余個園區開展了近20場現場活動,據悉有超3000人次參與活動。央視還線上直播,走進格林美武漢園區現場,探秘廢舊家電、報廢汽車等報廢產品的循環再利用。
6月5日,《格林美綠色宣言》發布。承諾:將堅守“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的產業理念,踐行綠色技術、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推動垃圾分類、電子廢棄物回收行動切實落地,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做格林美綠色產業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