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環保產業受到的沖擊陣痛與各方的應對調整,將會成為環保駛入高質量發展區間的一個重要注腳。
后疫情時代,我們身處的環保市場歷經巨大變化,一系列困惑隨之而來:如何變外部挑戰為內生動力,以開放、共贏勾勒發展藍圖?如何助推企業在不確定之下尋找確定性,獲得持續增長?環保頭部企業如何持續獲得源動力,“小而美”企業又如何在競爭加劇的市場格局中重塑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13.5萬億盛宴釀出新風向
如其他行業一樣,面臨轉型之惑的環保也正加速變革:歷經前期快速擴張、資本驅動的蠻荒期后,環保已進入進化轉型關鍵期。
從需求側來看,環保行業既是“新基建”,又是“補短板”,需求仍將持續擴張。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這為環保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據預測,未來4年內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0.6%,2023年總產值或接近13.5萬億。
巨大市場之下,環保企業如何表現?即便身處周期上行期間,環保企業仍將面臨嚴峻考驗。來自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信息表明,2020年一季度,環保產業受疫情影響較為明顯。城市環境設施運行和環衛服務項目成本激增,預計同期全行業營業收入約為2665億元,同比增幅約為負15%。
震蕩行情不僅使環保行業規模化進程加速,還催生了新業態:從細分領域看,大氣治理、污水處理等細分行業原有的投資空間趨于飽和,投資機會本身在縮減,環保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也給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進入環境產業3.0時代,環保企業對技術研發創新、資金流動性要求更為嚴苛,需要技術深入到用戶的供應鏈里。這些趨勢變化能從世環會等一些行業風向標展會平臺的現場和相關活動的話題中得到印證。
融合大潮 關鍵在于找準定位
這也意味著,疫情之下,承壓前行的環保產業鏈,重構不可避免。強化以輕資產方式為核心、著力項目運維管理的環保,已不再適合“小而散”的生態格局。進入2020年,一些環保企業逼近生與死的十字路口,迫切的課題是活下去。對于目前仍未站穩腳跟的選手來說,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而在動輒萬億投資體量背后,需要的不僅是新一輪市場洗牌、排序,多輪政策紅利疊加需求端信心恢復效益,也需要一場融合各方力量的“抱團取暖”。從之前在世環會現場交流過的多位業內人士處證實,國資大舉進入的同時,混合所有制勢必成為環保行業鼓勵與青睞的方向。
這樣的行情變化,映射的恰是一次行業洗牌。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里已有超過20家民營環保企業通過股權轉讓、聯合重組等多種合作方式引入了國有資本。相對應的,則是環保頭部企業醞釀出新“排名”。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的《2019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有9家為國企控股或注資,真正的民企僅剩1家。
隨著國資大舉進入,環保民企的機會在哪里?關鍵是要修煉好內功,回歸環境產業的本質。
“核心技術供給是此輪嬗變的關鍵要素,環保企業既要真正做產品研發,也要對市場敏感,要迅速作出響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能在下半場率先有效布局,誰就有可能拔得頭籌。因此,“需要搶灘,盡快地把產業推向市場,同時形成自己的差異化。”
不同打法 離不開同一個“內核”
這也直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趨向“云端”。
對于傳統環保裝備制造企業及整體服務商而言,依托于互聯網的線上業務只是起到補充作用。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這種狀態,環保企業亟需一個“窗口”集中展示硬核。尤其在疫情加速分化大勢下,這扇窗重要的意義就是要解企業“燃眉之急”:進一步釋放積攢已久的行業活力。
“因為環保市場仍存一定的同質化,所以必須要創新營銷方式。”打破時間、空間的界線,線上業務在保證對買方市場全年開放的同時,受益于5G等前沿技術與投資者進行著更加高效且高頻的互動。且面對更廣泛的需求端,線上業務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傳播廣度。但像環保這樣技術和工程細節極其復雜的定制化服務,要完全替代線下面對面交流合作現階段幾乎不可能。
在一些企業負責人看來,對于技術型較強的環保行業而言,還是得通過實體展示以及看樣成交的方式,才能更為契合消費者或買家“眼見為實”的心理需求。疫情后環保企業的參展需求將會階段性集中釋放出來,需方需要一個展會平臺來指引,供應方更急需要一個行業品牌展會來證明自己活得很好。面對因疫情影響上半年近乎停擺的現狀,不少業內人士將參展作為衡量下半年乃至明年環保整體市場趨勢的重要樣本。
從當前像世環會這一類一線的行業展會的企業參與情況來看,整個環境治理市場依舊火熱。但對于進入下半場的環保企業來說,“仍需踏實作出好產品,才能夠更好地活下去。”真正想在環保領域站住腳,除了搶先布局外,環保企業做好兩道“必選題”:首先,是需要大力發展還是緊跟趨勢,搞清楚定位;其次,憑實力cue“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技術,而不是通過同質化的布局、低價競爭項目飲鴆止渴。不然,“等狼真的來了就被淘汰出局了。”
如此,疫后“活下來”且“活得好”的環保企業,將在含金量、抗風險能力、品牌力方面更具韌性,駛進新一輪發展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