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下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后,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部長通道”通過網絡視頻接受媒體采訪,針對疫情期間的生態保護、“十四五”環保規劃等作出了回應,具體如下:
疫情期間如何做好生態環保工作?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要做到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在戰略方面,做到三個堅定不動搖,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堅持依法治理環境污染和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不動搖;堅守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不動搖。
在戰術問題上,更加注重精準治污,更加注重科學治污,更加注重依法治污,更加注重因時因地因事采取適宜的策略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做到問題、時間、區位、對象、措施“五精確”。
更加要注重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和幫扶,從今年5月份將陸陸續續深入到地方、市、縣、企業。
“十三五”規劃完成了哪些目標?
2019年年底,有7項已經提前完成,包括4項總量指標,3項環境質量指標。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4%,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3.5%,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3.2%和3.3%;
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要求比2015年降低18%,到2019年年底降了23.1%;
Ⅰ-Ⅲ類的優良水體,說得通俗點就是好的水體,目標是要達到70%,去年年底已經達到了74.9%;
劣五類水體,通俗點說就是差的水體,規劃目標是小于5%,去年已經降到了3.4%。
“十四五”的環保規劃如何部署?
對“十四五”的有兩方面的考慮考慮,一方面就是要堅持從源頭防控,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加強對生態保護的監管力度,制定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
另一方面,要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包括領導責任體系,包括企業責任體系,包括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以及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七大體系建設。
今年春節期間為啥出現了重污染天氣?
大氣環境質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排放,另外一個是容量。1月底到2月份,在疫情防控期間,由于交通出行、餐飲和建筑施工等的停止,剩下冬季取暖、重化工工業等排放,使全社會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和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30%;
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會形成強烈的大氣逆溫現場,從而降低了環境的容量,綜合測算、保守測算,在那段時間,環境容量降低是50%左右。當排放遠遠大于容量的時候,重污染天氣可能就出現了。
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在重點區域調整結構上下功夫,同時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冬季的清潔取暖替代、減少散煤的燃燒、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公轉鐵等措施,另外,還會采取聯防聯控,做好大氣污染的應急響應。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發揮什么作用?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是一項生態文明領域的重大改革措施。到2018年,已經實現了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例行督察全覆蓋,并對20個省份開展了“回頭看”及專項督察;2019年,對6個省市和兩個央企進行了環保督察。
中央環保督察提升了干部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成都、責任意識,也推動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這樣一個大環保體系的構建,同時解決了一大批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壓實了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責任。
另外,中央環保督察也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長效化。老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可簡單概括其實施成效。在此基礎上,今年,生態環境部還會啟動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