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廢處置是個什么樣的行業?
醫廢處置行業現在格局如何?
醫廢處置行業未來市場空間有多大?
醫廢處置行業市場化程度如何?
醫廢處置行業2020年是否將迎來爆發期?
醫廢處置行業究竟是藍海還是紅海?
醫廢處置行業發展痛點和難點在哪兒?
誰該為醫廢處置買單?
......
想必,不少人都想問。
醫廢處置,固廢處置大板塊下的細分領域,危險廢棄物中都能排得上號的一類廢棄物。不用說,這些因素加起來,讓醫廢處置行業變得“很值錢”。
直白點說,固廢處置的蛋糕可不小,這兩年又直接坐上了“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建設的兩趟高速列車,市場行情扶搖直上。
而在固廢整個板塊中,危險廢棄物處置需求迫切是有目共睹的,其對技術要求之高也是先天存在的門檻,既攔下了一波人,也成就了一波人。
這就是業內常說的,入行門檻高,行業毛利高的雙高現象。
再剝離出醫廢處置這一塊,近年來建立醫療廢棄物臺賬,收緊醫療廢棄物監管,追蹤醫療廢棄物轉運,嚴懲醫療廢棄物非法交易和處置行為等一系列操作,激活了行業積極性。
從醫廢處置發展來看,政策驅動力是主要動力,重要性占比99.99%。在業界看來,醫廢處置行業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雖然有發展,但是都不如這兩年來得快。
據統計,2014年至2018年間,醫廢年產量穩步從60多萬噸上漲到了80多萬噸,而增幅基本都在20%以上,一度有過近70%的盛況。
進入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相關機構將全年醫廢產量增幅預期上調到了25%以上。可以說,2020年初全國對醫療廢棄物處置的需求,以及部分地區表現出來的短板問題瞬間將投資者對醫廢處置市場的預期拔高了一截。
變化,時刻都存在。
目前,根據生態環境部的通報,大多數地區醫療廢棄物處置負荷情況均回調到了正常水平。不過,此次暴露出來的問題仍然引起了重視。
方案要求,2022年6月底前,實現每個縣(市)都建成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2020年年底前實現每個地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個符合運行要求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
綜上,醫療廢物處置行業有了曝光度,有了支撐力,也有了硬性目標,市場發展潛力一片看好聲,這就結束了嗎?
當然沒有,固廢處置板塊大型環保企業不少,垃圾焚燒發電都有光大這樣的大佬,危廢處置顯然還沒有達到這樣的level,更不用說醫廢處置了。
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受制于醫廢處置基層發展、規模、覆蓋范圍、行業資質、技術水平、處置成本等因素。
不過,相較于14.98元/噸(建筑垃圾),126元/噸(垃圾焚燒),230元/噸(餐廚垃圾),225元/噸(垃圾收運),205元/噸(餐廚垃圾),118元/噸(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等這樣的中標價來說,3000-5000元/噸的危廢處置市場行情足以吸引眾多環保企業入局。
即使近年來,隨著危廢處置技術的不斷革新,收費標準有所下降,醫療廢物處置價格也能普遍達到2500元/噸以上,比肩工業危廢處置標準。
近日,鄭州綜保區政府采購網還公示了一起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危險廢物處置工作項目中標案例,中標價達到了5390元/噸。
目前,國內醫廢處置收費計算方式大致可以分為3類:
按患者人次/病床數量乘以單價計費;
按照固定檔次費用收取;
按廢棄物重量計費。
按床位計價,如上海的醫廢處置價格大約為2元/床·日,江西為2.3-2.5元,湖北為2-2.5元,浙江為3.2-3.3元左右。
按重量計價,如湖北2.0元/公斤,上海2.81元/公斤,吉林4元/公斤等等。
也有一些地方是結合床位和重量進行計價的,而這三種方式均會有所浮動。
另外,目前醫療廢物處置費用承擔方包括醫療機構,患者兩方面,具體的施行方式各有異同。
醫廢處置企業的商業模式也主要有3類,即BOT、OT和自營。
而“(BOT)再往前推一步就是PPP”。
后,還是要來探討一下,醫廢處置行業有人說是藍海,有人說是紅海。
說是紅海的主要出發點在于,競爭激烈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而且基本上市場蛋糕釋放出來沒多久就會被瓜分完畢。
而覺得是藍海的更多考慮到的是目前瓶頸的突破,比如打破區域性的隔斷壁壘,比如小而散規模的集約化,比如在參與“新基建”的過程中擴大醫廢處置所能碰到的接觸面,或者說抬高行業的天花板。
千人千言,那么你是怎么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