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進入關鍵期的同時,醫療廢物處置也被置于風口之上。
能否安全處理廢棄的醫療廢物,是抗擊疫情的后一道防線。和一般生活垃圾相比,醫療廢物是必須進行特殊處理的,主要包括手術及包扎后的殘余物、一次性注輸器、廢棄藥品和醫療用品等固體廢物。相關研究表明,醫療垃圾引起的交叉感染要占總交叉感染率的20%以上。另有測算數據顯示,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的醫療垃圾,或超過2018年全國醫療垃圾實際處理量的18%。
面對近期劇增和未來預期仍將劇增的龐大醫療廢棄物,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層層部署,保障新冠疫情醫療廢物即時處置,醫療廢物處理成為近期環保工作重點。2月13日,生態環境部連續印發《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環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與技術指南(試行)》要求重點抓實抓細疫情期間醫療廢物處置環境監管。
生態環境部負責人表示,將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原則,確保全國醫療廢物都應收盡收、應處盡處,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對于醫療廢物的不規范處理,一方面在于“堵”,更重要的在于“疏”。而從全國情況看,2月11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5435噸/天,比疫情發生前增加532噸/天;當日集中處置2641噸,平均運行負荷率為48.6%。截至目前,全國共收集處置涉疫情醫療廢物489噸,并基本實現日產日清。
早在2003年春天,那一場爭分奪秒的醫廢處理戰,成為我國醫療廢物進入規范化管理的一道分水嶺。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數據顯示,2014-2018年信息發布城市醫療廢物產生量逐年上升。數據顯示,2018年,200個大中城市醫廢產生量為81.7萬噸,處置量為81.6萬噸。同樣是在2018年,全國各省(區、市)共頒發407份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用于處置醫療廢物,其中,383份為單獨處置醫療廢物設施,24份為同時處置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設施。
正是看到了中國醫療廢物處理市場的巨大潛力,環保企業也加入到醫療廢物處理行業當中。醫療廢棄物處理產業鏈上端主要是醫院產生的醫療廢棄物,中游包括設備提供商和工程承包商。從市場參與者來看,包括啟迪環境、東江環保、高能環境、雪浪環境、萬邦達、威立雅在內的上市企業,合計處置產能達到11.52萬噸/年以上。然而,由于國內醫療廢物處置項目投資成本高等問題,遲遲沒有出現。
業內人士認為,醫療廢物處理有望成為疫情后加速成長的領域。除了醫廢板塊近期廣受關注之外,其處置概念的成長性也備受看好。據2月14日媒體消息,醫療廢物處理當日板塊快速拉升,其中雪浪環境、僑銀環保、東華科技等跟漲。疊加其它類型新增醫廢,預計2020年全國醫廢產量增幅將超過25%。按照大型城市建一至兩個處理廠、中等城市和縣級城市建一個處理廠的要求考慮,以每套處理裝置低配備5-8臺處理設備計算,預計到我國醫療廢物處理設備需求量將遠超40000臺。
隨著無廢城市的建設步伐,以及垃圾分類的持續推進,國內券商預測未來三年內,該領域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而醫療垃圾分類、處理作為其中重要而又特殊的一類,或將迎來新一輪的規范化。其中受醫療廢物處置能力覆蓋面的影響,大部分縣鎮鄉的醫療廢物并未納入正規處置渠道,未來管理有望繼續強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