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環保”在資本舞臺上風光無兩。
但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上述盛況戛然而止。中國環境報社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日前在京發布的《生態環境產業上市公司排行榜及分析報告(2019年)》稱,“2019年全年,環保上市公司市值累計增長6.5%(總市值加權平均),跑輸上證綜指和創業板。”
另據《報告》指出,盡管市盈率維持在15%左右,但環保整體表現較為疲弱,板塊漲幅已跌至申萬一級行業倒數第四。而在市場融資環境持續收緊的情況下,此前高速發展的PPP項目業績下滑明顯,環保板塊整體重資產屬性顯著。資金壓力依然比較大,資產負債率和財務費用率仍呈上漲趨勢。
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與前兩年的環保投資熱不同,資金問題已成為制約環保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去年下半年,新一輪去杠桿啟動。“雖然環保政策一直在加碼,但環保企業受去杠桿影響更大,環保企業生存環境不容樂觀。”環保企業對此進行了反省,一個重要原因是此前環境產業是基于政策驅動下的“瘋長”——部分企業急于擴大規模,一度野蠻式生長。
嚴重的融資問題,這也是市場用腳投票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金融行業去杠桿,宏觀經濟環境不利的形勢,加上控股質押的普遍問題,都給民營環保企業融資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尤其是PPP項目資金回籠較慢,更促使大量企業通過明股實債、基金等各種金融產品迅速加大杠桿。不少環保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是負數,即使沒有一些外部環境的影響,在現金流長期為負的情況下公司也難以為繼。
同時,環保企業普遍面臨較為無奈的問題是短貸長投。公開資料顯示,環保的項目公司資本金占20%-30%,剩下的70%-80%就需要銀行貸款。前期投入大(如PPP類項目)的工程公司,一旦遭遇融資困境,前幾年加上來的杠桿要快速去掉,大量問題就迅速顯現。業內一些大型企業的應收賬款往往高達數十億元,一些中型骨干企業的應收賬款也有幾億元之多,賬目拖欠周期長的超過4年。
現在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企業的資金儲備影響很大,需要企業做好足夠準備。與運營情況穩定、受經濟波動較小的固廢處置板塊相較,水務運營則將提前進入“價值重塑”。在后PPP時代,此前承接較多水環境治理等PPP業務的公司正處于自我瘦身階段。由于建設期的水環境治理項目是以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的,再融資資金不到位使得收入確認減少。
隨著去杠桿和項目規范,目前的金融機構、資本市場等對PPP模式失去了投資動力,也影響了參與其中的環保企業。為改善財務狀況,2018年以來,已有近20家民營環保企業選擇“擁抱”國企、央企,持續推進混改。在此之后的一年內,環保頻頻傳來“實控人變更”的消息。業內認為,目前需要更多引入國資,變成混合所有制,讓國企資金優勢與自身優勢結合,才能迎來轉機。
除了解決融資問題,“民企+國資”的組合大量出現,會給行業帶來哪些變化?新進入環保領域的大央企和地方國企,未來也有望成為新的加杠桿主體。資本雄厚的央企或國企進入環保行業后,重點應該放在打造治理體系平臺,從而聚集更多技術的民營企業,這樣才能形成合作。業內預測,國資入股后,不同企業之間由于國資背景的差異會產生分化,同時雙方的融合需要時間。
而在經歷以資本為驅動的快速發展之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運營將會更大程度決定企業競爭力。通過資本配置使現金流保持在良好狀態是當前環保企業生存發展的首要關注點。正如業界資深人士所言,“短期看資本,中期看管理,長期還是要看技術。以技術立足,靠硬核驅動將成為主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