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中美兩國的環衛市場可以發現,美國三大固廢企業獨占近半份額,且產業鏈從道路清掃、垃圾收集轉運到末端處理,可以說將固廢處理和環衛清潔糅合在了一起。當然,固廢和環衛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但是縱觀我國環衛市場和固廢市場,真正串起上中下三個板塊的環保企業并不多,即使有也存在一個業務占比的差異性,戰略部署有明顯偏向。同時也可以看到,各個領域內的大佬,仍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專一性。
互相促成,也許以前的小環衛還沒有這樣的底氣,但是現在的“大環衛”不僅是“朋友圈”升級了,也從地里黃的小白菜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潛在投資股。作為“香餑餑”的環衛產業手也伸得夠長,跟固廢也好,水處理也好,大氣污染治理也好,土壤污染治理也好,都有過密的交情。
另一個觀點還顯示,垃圾分類成就了環衛的管理服務升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表示,垃圾分類的統籌規劃,離不開廢品回收體系、環衛垃圾收集體系、小區物業回收體系等的合力。同樣的,垃圾分類不僅是固廢行業的機遇,也會是環衛行業的“升天梯”。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認同,垃圾分類帶來環衛行業的升級與轉型。“無論是從處理鏈條上看,還是從處理對象、市場區域來講,環衛一體化都將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一體化也推動了環衛行業的升級和轉型”。
這分為幾個方面,① 垃圾處理能力和結構的升級 ② 環衛設施和運營的升級
都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環衛設備設施的升級同樣適用這個原則。
垃圾分類的推行意味著對收集、清運有了更高的要求,環衛設備設施的升級是提高收運效率,提升專業化水平,降低成本收獲更大的經濟效益的必經之路。
例如環衛工人佩戴的智能手環,純電動灑水車、清掃車,垃圾分類運輸車,智能分類垃圾桶,中央集塵系統,智能清潔機器人等。還要配上智慧環衛云網絡,利用AI人工智能、5G網絡、大數據、無人駕駛等黑科技,助推環衛再上一層樓。
這里要特別提醒一下,環衛車目前在環衛領域的熱度不容小覷。
雖然說2018年環衛車市場出現下滑,但是細分領域整體供求基本保持平衡。更重要的是,環衛車借助于無人駕駛、車聯網東風,在智能化、信息化上拔高了不止一層。2019年8月,中聯環境聯手中國移動等推出的5G環衛機器人編隊亮相麓山國家級大學城,驚艷四座。
這似乎預示著,山雨欲來,未來已來。近幾年,投身智能環衛車、無人駕駛環衛車等領域研發的企業不勝枚舉。繼電動環衛車成大趨勢之后,環衛車的升級方向又明朗了。
那么,在環衛運營升級方面,顯然公廁改造頗具代表性。
“大環衛”的圈子早已不是掃掃地那么簡單,涉水可以是底泥清淤,涉固廢可以是垃圾收運,涉大氣可以是除塵灑水,涉其他可以是公廁管理、綠化養護等。隨著“廁所革命”這個概念的爆發,蓄力已久的升級改造風席卷了全國。
求真務實,因地制宜,這是環衛服務升級的準則;量質并重,創新,這是環衛服務升級的途徑;高投高產,可持續運營,這是環衛服務升級的目標。
升級,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