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搶單、付款……來到第十一年的“雙十一”,從開始的那一秒起各項記錄便不斷被刷新。在這個“買買買”的時節,生鮮品類作為每年的消費熱點之一,也是捷報頻頻。這其中,風頭正盛的陽澄湖大閘蟹卻在近日引發了一場環保熱議。
菊黃蟹肥,蟹秋之季,是食蟹者的春天。而牽動著老饕們味蕾的正是千里之外的陽澄湖。站在岸邊眺望陽澄湖,波濤不興,水天一色。清水大閘蟹的美味加持湖面的美景,讓陽澄湖美名遠播。眾所周知的是,大閘蟹長得好,離不開好的生態環境。但在陽澄湖經歷的環保治理行動中,水產增長與環境矛盾曾一度短兵相接。湖里圍網面積減少的同時,陽澄湖沿湖區域建成的養殖池塘面積卻在不斷增加,高達7.42萬畝左右。
隨著周邊工業、養殖、旅游、房產的不斷發展,陽澄湖所承載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陽澄湖過去爆發的藍藻藍藻被譽為水質警示燈,是水體富營養化的表現。另一個更嚴峻的事實,工業、農業、漁業和生活污水被認為是導致水質下降的四大污染源頭,過于密集的圍網養殖也被看成是罪魁禍首之一。過度網圍養殖—高密度放養魚蟹苗—大量投餌—餌料過剩—沉入湖底腐爛—釋放湖庫富營養化的主要控制性元素氮磷,為陽澄湖的水沉疴帶來了不小影響。具體如下圖:

根據《蘇州沿陽澄湖地區控制規劃》,陽澄湖總體定位為長三角地區二級綠心,蘇州市重要的水域生態空間。2016年初,蘇州市出臺了《蘇州市陽澄湖生態優化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保障飲用水安全,陽澄湖被明確定位為飲用水源地。按照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三類及以上水源才可以作為飲用水源。
“改水”自此成了陽澄湖的主題。作為蘇州市重要的飲用水源地,陽澄湖治理保護可謂一項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從2013年至2018年,蘇州通過兩輪陽澄湖生態優化行動共31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93.46億元。為重點強化河網暢流、生態修復及預警監測體系建設等板塊,該工程共分調水引流、水系整治、生態保護、監測設施四類、22個分項工程,總投資達27.0713億。
而在上述治理計劃中,壓縮圍網面積都是重點內容。同時將優化行動的重點放在陽澄湖二級保護區內,對化工印染企業實施關閉措施,提升當地印染企業的污水排放標準。在漁業生產作業過程中,當地漁民除了收集自身產生的生活垃圾、機油等,還將打撈出的瓶子、塑料,甚至是破舊自行車等進行收集。
伴隨著水面生產、生活設施的全面拆除,同時也意味著陽澄西湖傳統的漁業經濟將加速轉型。為實現大閘蟹開捕期間水體“零污染”,2019年陽澄湖更是玩出了“新花樣”:把這些雨水口堵上,將通往船艙的蓋子打開,全部的水儲存在艙內,到岸后用水泵把水抽到岸上的蓄污車。而高標準池塘則是利用原位生態修復技術,引用陽澄湖的水源入池塘,再對養殖廢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后排放。
20多年的保護之路可謂在艱難中前行,過去是,現在也是。經過幾輪的圍網壓縮,目前陽澄湖面圍網養殖面積從15萬畝縮減到了1.6萬畝,水質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與此同時,繼2017年提出“太湖永續”發展思路后,2019當地首次在漁港下水碼頭設立直飲水機器,讓游客能喝到放心的太湖水,成為一大亮點。
在水環境保護日趨從嚴的大背景下,陽澄湖水源地水質和國控斷面水質依然尚未穩定達標。但拓展一下思路,蟹與水的和諧共生,誰說不可能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