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上市企業】 央企是環保產業的晴雨表。2月22日,葛洲壩發布公告稱:撤銷PPP事業部。用葛洲壩的原話是“為理順在建項目管理體制,加強在建項目管理,董事會同意撤銷公司PPP事業部,將其PPP項目管理職能分別移交至公司生產管理部和其他職能部門。”
這個決議是葛洲壩集團第七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上,應到的9名董事全票表決通過《關于公司生產管理部和PPP事業部職能調整的議案》。
這則很短的公告,讓環保企業后背發涼。畢竟,葛洲壩被譽為是PPP業務的企業。如今企業都撤退了,意味著什么?
帶著PPP胎記出生的環保業務
2014年,國家推廣PPP模式的政策密集出臺,當年11月公布了批30個示范項目,總投資1800億元。
當市場還在一片討論聲時,葛洲壩集團已經進軍PPP項目。
2013年,遭遇宏觀經濟下滑、建筑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葛洲壩集團開始向“立足能源和節能環保領域,拓展水務、交通業務,集投資、建設、服務于一體”的戰略目標轉型,而環保領域則成為其重拳出擊的領域之一。
根據公開的報道,也是在2013年,葛洲壩集團啟動了PPP規則、政策法律研究和項目實踐,持續對PPP模式進行分析、研究、探索。
2014年,環保業務作為戰略新興業務進入葛洲壩,但尚未納入主營業務。即便如此,這一年對葛洲壩環保業務的“迅速崛起”卻意義非凡,先后成立了日后在環保領域“開疆拓土”的兩大主力干將——葛洲壩投資和綠源科技。
2015年5月,發改委公開發布了1043個PPP項目,總投資約為1.97萬億,PPP大潮正式開啟。
也是在2015年的5月,葛洲壩與貴陽綜合保稅區管委會簽訂了《貴陽綜合保稅區建設項目PPP合作框架協議》,項目總投資額130億元,9月該項目正式簽約。
2015-2016年,葛洲壩集團向PPP之路大舉進軍,2015年全年新簽PPP合同額536億元,葛洲壩集團PPP項目新簽合同額分別占國內訂單總額的64%。
2016年的環保市場取得了重大突破,戰略協議、PPP項目、并購投資……在國內外遍地開花,環保業務儼然已經風生水起。這一年,葛洲壩大力拓展PPP業務,全年成功簽約19個,金額719.26億元,占國內訂單的50.28%,相比上一年的536億,增長31.72%。
業界唏噓不已。
不賺錢的活兒
然而,2017年勢頭急轉直下。
2017年國家相關部委出臺了系列PPP監管政策,規范、監管、風控成為重點,項目庫成為業內不少公司噩夢的開始,PPP清庫存隨即啟動。
在2018年半年報中,葛洲壩這樣分析政策對于公司的影響:“PPP新政的出臺雖然加大了項目運作難度,對公司參與PPP業務產生了一定影響,但PPP市場的進一步規范,有益于公司獲取更高質量的項目,提高項目落地效率。”
這個說法比現實委婉的多。
現實情況是,葛洲壩以PPP為主的環保利潤在迅速跳水。
以2015年為環保起點,葛洲壩當年總營收822億元,環保板塊營業收入65.6億元,占比7.97%,毛利率3.06%。
2016年葛洲壩環保全年營業收入138.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13.84%,毛利率2.14%。
2017年年報環保產業全年營收超過266億元,增60%,而毛利率卻降到不足1%。
2018年年報尚未公布,但通過這一年的半年報可以窺見一斑。
2018年上半年,葛洲壩環保業務實現營收110.41億元,同比下降17.94%,實現利潤總額 2.55億元,同比下降32.64%。
PPP的斷舍不能離
葛洲壩的環保PPP攤子鋪得很大,但從近幾年極速下降的利潤和毛利率來看,看上去幾乎是白忙乎。
這顯然是葛洲壩砍掉PPP事業部直接的原因。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科行環保董事長劉懷平曾經公開吐槽,EPC基本上是個P,PPP基本還是個P,商業模式從出生就有問題,就是個殘疾兒,既不戰略也不新興,商業模式有問題。
PPP項目本身的缺陷仍未得到有效地解決,PPP大的問題來自于商業模式的模糊不清,利潤太低。
無論葛洲壩是多大的巨無霸,作為企業,歸根結蒂是要盈利的。雖然這次葛洲壩并沒有砍掉,而是將其PPP項目管理職能分別移交至公司生產管理部和其他職能部門,但顯然 PPP 項目已經不是其重要獲單途徑,重心從獲取項目轉向了對在建項目的規范管理,畢竟很多在建的PPP項目需要很多年完成。
過去一年,不少大規模拓展PPP項目的環保民營企業上演驚悚大翻船,一些企業明哲保身帶上紅領巾。而對于國資系的央企,雖然看起來對市場問題消化能力稍好,但是有病的棗兒也不易長期吞。
這個問題上,與其把葛洲壩看成是PPP企業,不如將其看作是PPP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