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領導之聲】2019年1月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講話。這是生態環境部組建后召開的次年度工作會,部長在會上都說了啥?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且看小編為您從兩萬字的講話中梳理出的部長講話“精華篇”。今日,請看第二篇——生態環境部部長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展。
2018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達到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1.8%、10.2%、10.8%。其中,北京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2.1%,達到51微克/立方米。
全國地表水優良(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從2017年的67.9%提高到71%,上升3.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從8.3%下降到6.7%,降低1.6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
4項生態環境質量約束性指標中,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比例、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均達到了2020年目標,其他指標也超過了序時進度要求。
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
出臺污染防治攻堅戰作戰計劃和方案
國務院印發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實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渤海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等攻堅戰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已報經國務院審定。中辦、國辦印發《貫徹落實<意見>任務分工方案》。
全面推進藍天保衛戰
推動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建立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完善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國務院印發重點任務細化分工方案。印發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方案。
開展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向地方政府交辦涉氣環境問題2.3萬個。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由12個增加到35個,完成散煤治理480余萬戶。全面排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39個城市“煤改氣”村莊22480個,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加強“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加快向鐵路轉移。全國全面供應國六車用汽柴油,實現“三油并軌”。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積極推進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協同治理。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1586個水源地6251個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9.9%,5.5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36個重點城市1062個黑臭水體的消除比例達95%。編制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印發《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辦法》。強化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管,推進海洋垃圾(微塑料)污染防治和專項監測。
穩步推進凈土保衛戰
出臺《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制定《“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堅定不移推進禁止洋垃圾入境,固體廢物進口總量同比減少46.5%。“清廢行動2018”掛牌督辦的1308個突出問題完成整改比例達99.7%。
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
初步劃定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15個省份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綠盾2018”專項行動。國務院批準新建自然保護區11處。完成2010-2015年全國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
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扎實開展核安全法實施年活動。依法嚴格核設施安全監管。對AP1000、EPR項目開展全過程核安全監管,推動解決首堆工程關鍵問題。積極推進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企業環境輻射監測。
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范
部署開展垃圾焚燒發電、PX項目自查。長江經濟帶11省(市)開展沿江涉危涉重企業應急預案修編及備案。發布批《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全國“12369”環保舉報平臺受理群眾舉報71萬余件,基本做到按期辦結。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50起。
不斷加強合作與交流
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卡托維茲大會取得成功,彰顯多邊主義勝利和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穩步推進消耗臭氧層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等公約履約工作。扎實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工作。啟動“中法環境年”,推進中非環境合作中心建設。
大力開展宣傳和輿論引導
落實例行新聞發布制度,組織伴隨式采訪報道。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啟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頒授“2016-201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首批124家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累計接待公眾超過20萬人。加強對全系統新媒體矩陣指導和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