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日前,曹曼博士在2018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分享了《智慧環衛國內外現狀和發展戰略思考》。對比日本、加拿大、瑞典、愛爾蘭和美國智慧環衛應用實例,值得我國環衛借鑒的首先是前端(源頭)和機制、其次是后端排放和運營,再者是技術裝備。國內環衛的痛點在于體制缺陷、主體“分工”不清、“職責”錯位、“界面”斷裂,缺少技術裝備和管理的標準,及平臺化的系統統籌。
我國環衛產業具備網絡基礎設施和可借鑒經驗,另辟捷徑超越體制障礙走智慧化的道路是可行的,需要政府主導、第三方運營、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去中間環節、構建全產業鏈物聯網管控交易平臺,實現廢棄物的充分利用。不要一窩蜂盲目在家外做垃圾分類收運,可考慮走鄉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整理|中國智慧環衛聯盟
本文據發言內容整理 |未經本人審閱
從目前整個行業技術的發展角度來說,環衛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這是苦苦奮斗了三年之后才終於找到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建立在技術成熟的前提之下。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之外,還有區塊鏈技術的落地,讓環衛行業從原來都不敢把數據共享出來,到現在有了技術安全的保障。
中環協智慧環衛專業委員會主任曹曼博士
曹曼博士的報告主要探討了五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回顧國內外現狀,找到我們的差距在哪兒,就像電商也是借鑒了國外的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樣,智慧環衛也看看國外的先進東西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知道了可借鑒的點之后再看看我們的問題在哪兒,只有找到問題才能看到走哪一條路可行,這條路是不是真的可行,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后就要堅定信心走下去。
從國外借鑒什么?
通過系統的檢索和調研國外智慧環衛的現狀,可用“五化”來概括:社會化、信息化、智能化、平臺化、生態化,國外已經走到生態化,當然不是一步到位的,也是分階段進行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看到有不同國家代表。中間這兩個綠顏色代表中國的現狀,處于信息化、智能化階段。
國內現在正處于從信息化到智能化的過渡階段,這是我們國家的現狀。和國外的主要區別在哪兒?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前端(源頭)、是機制(保障),其次是后端排放和運營,再者是技術裝備。
具體的機制體現在哪兒,國外的環衛或者是智能化的過程是政府在主導,政府主導下公眾參與的整個過程,企業在做服務。我們國家政府等于把責任很大程度上轉移給了企業,現在好像是企業在擔當,但是企業能否擔當得了呢?
看幾個案例。大區別在兩端,尤其是前端,前端垃圾分類可以說是在我們國內幾十年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主要著眼點應該在社會化這個環節,要把垃圾在家庭內解決,怎么讓它分開,如我們都知道的日本的做法。
在運營的過程中,我們看歐洲,典型的是瑞典,二十個垃圾焚燒廠只有一個是民營企業在運營,其他都是國家在運營,而我們國內正好相反。所以我們的垃圾焚燒是否真的能夠達標排放?這個接口是我們和國外有很大的差距,我們的關注點還沒到這兒,還在信息化這個環節上,做到了可視化,這就看到了我們的差距在哪兒,我們的差距有多大。
再往未來看一下,歐洲已經出臺了大數據權屬立法,從這里可以看到我們的差距將更大,一旦立法,發展到生態化就可以真正應用大數據。就國內而言,停留在裝備技術環節上,我們統計了2018年在行業表現很的企業,今天參會的廣西升禾等,他們在智慧化設備和平臺建設上做的工作不亞于國外在這個環節上所做的工作。
概括一下我們的企業現狀有什么特點,可以說是“三多三少”。軟件多,硬件少,就是裝備少,還停留在幾個垃圾桶上或者是收運車改造上,真正的智能設備還沒有;供給側多,生產側少,生產過程的管控較少有人涉及研究,不研究生產過程難有真正的產業物聯網,沒有產業過程數據就談不上產業大數據,更沒法做數據的增效;三是現在這些企業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多,而真正的大企業少,尤其是我們的主力軍仍然沒有發力,這點是和國外大的差距,瑞典主要垃圾處理大企業是國有大企業,而我們是中小企業成為了主力軍,這是和國外差距非常明顯的一個地方。
我們的痛點在哪?
通過現狀看看我們的痛點在哪兒,是技術落后,是裝備差嗎,是真正垃圾分不開嗎?通過分析,我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垃圾分類的問題,而是體制缺陷的問題。為什么我們這幾年沒有取得比較大的成果,垃圾分類按照現在的辦法是走不通的,體制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不了,因為垃圾分類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那么怎么辦?并不是說社會問題解決不了,關鍵是意識到我們的問題在哪兒?如果意識不到問題在哪兒就會做很多錯位的工作和無用功。
看看我們做了哪些錯位的事和無用功。首先,因為體制問題導致分工不清,企業在擔當政府該擔當的事情,所以出現了錯位,職責錯位,本來是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政府應該是主體,企業在中間服務,公眾是義務主體,各自有各自的職責,在職責的界定上就沒有界定清楚,所以導致了界面的斷裂,如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產業鏈上下游之間。
界面斷裂帶來的問題:兩大缺口,一個漏洞。比較嚴重的缺口,現在垃圾分了,分完之后誰來接,分完之后對垃圾焚燒廠原料變化造成那么大的沖擊怎么辦,所以接口的問題是缺失的,沒有人考慮,導致我們分完之后再合。
還有更大的缺口,人物鏈接缺口,沒法實現智能化,更重要的是對進入環境的界面是否真正達標排放了,我們是失控的,沒有即時在線的數據。
漏洞是執法層面的,嚴格講沒有標準就不能執法,否則就變成了人治。現在環衛企業非常難,昨天和升禾的董事長談,也深深感受到這個問題,太難了,這就是目前由于體制的問題給我們帶來的行業缺口和漏洞。按照現在的辦法我認為很難走得通。
智慧環衛可行嗎?
智慧環衛是否能解決問題,可行性在哪兒?
電商平臺,比如淘寶、京東,尤其是近出來的拼多多,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們做了一件什么事情,電商平臺把企業的產品都分發到城區每一個居民手中。而我們環衛在做什么事情,我們環衛做的事情是把進入城市居民手中的商品消費完了變成的廢物,再把它回到企業中進一步的加工。電商平臺做了一個進城市,我們環衛做了一個出城市。現在進城市做得非常到位,上億種商品不超過一天時間分發到每一個人手中,而環衛面臨的才是幾種廢物,為什么不能短時間內回收到每一個廢棄物回收處理廠,如果用智慧化、網絡化手段這個事情就簡單了。
我們目前各種條件都具備,具備了網絡的基礎設施隊伍,不需要再重新建,現成的,而且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只需要借鑒成功的經驗,我們只需要用現有的流量,比如拼多多用兩年的時間走過了阿里、京東十幾年的路子,不需要再燒錢,只需要用現有的手機上微信的流量就解決了問題,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體制的問題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另辟蹊徑超過體制的障礙,這就需要智慧的手段。
為了讓這個事情做得更加的可行,我們分析物聯網平臺或電商平臺的區別與相同點在哪兒,相同點是解決物流的問題,都是通過數據流驅動資金流解決問題,都需要硬件和軟件,也就是基礎設施,都需要做人機鏈接才能實現全過程管控。
不同點,從網絡語言來看:
一個是平面互聯網,一個是垂直物聯網,大的區別在于電商在物流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物理、化學、生物等變化,而環衛物流過程會發生物理、化學變化,這是這個問題的難處所在,這是我們在做平臺建設時擺在面前的難題。
二是電商把一堆商品分發到每一個居民城市手中,解決從合到分的過程,而環衛是把分出來的每一種可用物質合在一起,重新加工回爐;
三是電商物流過程沒有發生價值變化,而環衛行業物流過程是價值升值過程,廢物通過加工處理變成了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行業比電商的空間還要大。
既然機會大我們怎么抓住機會?我們用什么模式進入這個行業。這里又想到我們偉大的戰略思想,當我們在城市攻不下來的時候想到了農村,垃圾也有相同之處,垃圾在城市的問題困擾了我們二十多年解決不了,那么我們能不能走“農村包圍城市”這條道路。
首先,農村的垃圾利用率是高的,垃圾分類之后一多半是要回填的,干濕分類,有機垃圾未來生態化的趨勢要變成有機肥,土渣也需要回到土地中,一多半垃圾都要回到土地中。要回到土地中大的成本是運輸費,我們在農村就地解決了運輸費用問題,成本是低的。
其次,農村比較容易啟動。為什么?我們現在做一個智慧垃圾桶幾千塊、甚至幾萬塊完全可以解決整個村鎮的垃圾分類問題,把這幾萬塊錢給農民做激勵,告訴他們把垃圾分開,他們可以做得非常好,而且中國農村有傳統美德,他們很樸實,我們當時的主席就是這樣,才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來,這個模式至少可以考慮,至少可以顛覆原來的思路,換一個思路看一看。
走這條路會遇到什么難題,當時阿里用了十年時間,拼多多用了兩年時間,垃圾分類難不難,我認為簡單多了,京東淘寶解決了上億種產品在全國各地的收發,潘建偉院士捕促到了光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光子糾纏),我們還解決不了幾種垃圾的分類外運嗎?!。
關于風險,有什么風險?我們真正的風險不是內部的競爭對手,是超越體制障礙的獨角獸一定會襲來,甚至是國外的風險。那么,風險怎么解決?要么自我顛覆主動迎接,要么追隨,要么收場。
未來場景是什么?
當務之急,需要軟硬件都需要具備智能化功能,這個智能化不是可視化,現在大家做的大部分處于可視化階段,智能化顯著標志有沒有自學習功能,這是我們當務之急大的需求,我們需要一個智能化的設備。
二是現有的設施智能化的升級改造,正在生產的新設備能不能一步到位,具有智能化的功能,這是我們這個行業急需的。
再者是標準化。目前有幾類標準,產品標準,因為產業化要打通,各個環節要有接口標準,沒有接口標準無法實現產業鏈之間的鏈接,沒有交易,還有驗收標準。有了標準以后,先啟動起來,讓企業家看到希望,這是我們一直在推動和呼吁的工作。
智慧環衛一旦真正啟動之后未來會是什么狀況,整個產業鏈打通,這個產業鏈不是從家庭開始,而是從種植開始,再到家庭,整個過程在一個平臺上運營,這個市場容量要大于平臺電商的若干倍,因為電商平臺只是一個環節,從生產過程到消費過程,只解決這個環節的物流問題,而我們這個平臺是整個產業鏈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有多少個環節,至少好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物流,都有一個交易過程。
這個行業市場容量非常大,鏈接的對象不僅僅是商品或人,鏈接的對象是廢物、人、商品、機器,鏈接得越多接口越多,數據越多,數據是生產要素,未來的價值就在這里。。
我們這個行業急需這樣的平臺,平臺的打造需要一個過程,我建議要分步。步,是正在做每一個企業的智能化平臺,第二步,也是已經啟動的集團的平臺化,就是集團公司把所有項目都在一個平臺上運營,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鎮區不要再分開,一個集團一個平臺運營,集團化、區域化解決完之后進入真正大的國家平臺,這個國家平臺是政府在主導,尤其是基礎設施要由政府主導。
舉一個案例,已經做到一個企業的產業鏈管控,在浙江湖州,這是實際的案例,這個項目已經實現了每天通過物聯網過程的控制,通過數據的收集和大數據的分析、增效,每年可以增效10%以上。
結論建議
1.我國智慧環衛與國外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機制和源頭與終點上,國外已進入區域平臺統管和大數據挖掘增效,我國環衛智慧化的基礎設施較好,清掃收運環節智慧化進度較快。
2.我國智慧環衛發展的痛點是體制缺陷,主要表現是缺少統管機構、政策和標準,各接口和界面鏈接融合有嚴重缺失,尤其是兩端接口和產業鏈內。現有設施改造和分類做法需謹慎。
3.政府主導,統籌規劃,超越體制障礙,去中間環節,第三方運營,從易到難,分步實施,結果導向,嚴格監管,搭建物聯網全過程管控交易平臺,實現廢棄物的充分和利用。
后,和大家分享一點感受,我們越來越深深感受到,世界萬物都是一個感應器,整個世界是一個物聯網,無論你知道不知道,無論你做不做,時事都在互動中。我們這個行業這么大的市場,之后獨角獸一定會來,從哪里來,當然希望從我們中間來。應該怎么辦?要將你的公司與盡可能多的人、物鏈接,鏈接完之后能夠成為某個環節、區域或行業的平臺擁有者或者是裝備供應商!這樣才能在新時代中抓住機會。
原標題:曹曼博士:智慧環衛國內外現狀和發展戰略思考,附報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