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近幾年,中央環保督察風暴來臨,多地都發現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危險廢物肆意堆放和填埋的違規行為。在環境治理和市場利益面前如何得以權衡?危廢處理企業如何實現安全、合規、穩定運營?
2013年,高人民法院和高人民檢察院對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出臺了司法解釋,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3噸以上的,就會因構成“污染環境罪”從而獲得刑罰;2016年,國務院修訂《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由此危廢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新老企業紛紛布局危廢市場。
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風險也隨之加大。近幾年,中央環保督察風暴來臨,多地都發現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危險廢物肆意堆放和填埋的違規行為。在環境治理和市場利益面前如何得以權衡?危廢處理企業如何實現安全、合規、穩定運營?
本文根據嘉賓現場發言內容整理。
現狀:危廢行業的發展變局和瓶頸在哪里?
根據E20研究院統計,目前的危廢處理行業未知市場空間很大,預計“十三五”期間市場空間將達2000億,我國危廢行業正徜徉在一片藍海之上;近幾年,新老企業通過收并購的方式,實現了危廢市場的高速瓜分。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收并購的逐漸增多,行業也不可避免迎來淘汰整合,小企業面臨轉型壓力;同時,危廢處理企業在運營、管理和技術層面上仍存在諸多變局和弊端。
E20環境平臺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潘功博士首先拋磚引玉,他表示,我國的危廢處理行業,可以說既是藍海也是紅海。一方面監管高壓下危廢市場越來越大,可謂“量價齊升”、“供需兩旺”;而另一方面危廢處理行業是高危行業,行業風險大,眾多跨界者近年來強勢進入危廢處置市場,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
危廢處理行業是一個以法律法規和政策為引導、對環保相關政策高度敏感的行業。縱觀世界各國危廢處理行業的發展史,環保法規越健全、環境標準和環境執法越嚴格的國家,危廢處理行業也就越發達。近日,生態環境部啟動“清廢行動2018”,共摸排核實2796個固體廢物堆存點,發現1308個堆存點存在問題。已掛牌督辦四批共111個突出問題,其中涉及危廢的掛牌督辦共計18個,主要在江西、湖北、浙江、湖南、江蘇等省。法規日趨健全、環境犯罪執法加嚴與環境標準的提高進一步推動了行業規范,也帶動了危廢處置價格的上浮波動。
接下來,幾位在場專家和危廢企業領頭人就近年來危廢處理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瓶頸、行業變化及趨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危險廢物管理技術部負責人鄭洋認為,危廢處理行業正在從藍海過渡到紅海。2018年,很多省市出臺專門針對危險廢物體系性的指導意見,從產廢企業的責任、轉移管理和監管以及打擊非法轉移能力建設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危廢處理市場正在深刻發展,隨著多地危廢處理規劃的實施,各地危廢處理設施陸續可以建成投產,把計劃中的能力轉變成實際產能,我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將持續增長。鄭洋對危廢處理能力總體增長態勢持相對樂觀的態度,但他同時認為危廢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依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要解決部分地區、部分類別危廢焚燒和填埋的缺口問題并非一蹴而就。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隨著需求的不斷釋放,危廢市場呈現出非?;鸨陌l展局面。但發展越是火爆,越應該保持穩定的心態。危廢產生源分散、特性各異、復雜多變、波動性強,很難準確進行預測,也不可能做到連續的取樣監測,因此危廢處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技術的復雜性。危廢的特殊性質對處理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理技術運行和管理時也具有更高的難度和風險。
他建議,企業在運行危廢處理項目時,應優先考慮穩定性和安全性。對于“量”來說,危廢產生量變化不一,因此處理時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從“質”上看,危廢特性千差萬別,也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E20特邀評論員林凱表示,全國很多危廢處置項目在建成后都出現了不能穩定達標以及投運率和實際處理量不高等問題。對危廢處理從業者而言,由于不同省份經濟發展差異,導致國家政策的執行統一性仍存在一定差別,因此危廢處理企業一定要結合當地的政策和發展階段,拿出可行的經營方案。例如很多省已經限制跨省轉移,但有的省仍在繼續;有的省份對綜合類危廢可以轉移,但處置類的危廢卻不能轉移;某些省限制省內跨市轉移等。此外,因危廢管理在環境管理體系中屬于比較新的行業,各地管理人員對政策理解不同,導致對項目管理的力度也不一樣。
林凱建議,企業在項目實施和運作時,首先要重視人才培養,重點培養自身的技術團隊。一方面苦練內功,另一方面與科研院所結合,培養專業團隊。他同時建議通過引入第三方團隊,讓第三方團隊參與利潤分紅,利用其專業性加快培養自己的技術人員。他認為此種培養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近幾年會發展成型。
北京北控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危險廢棄物處置事業部總經理楊盛林表示, 危廢行業目前存在三點亂象。,很多危廢企業沒有清晰的定位。危廢性質復雜多變,市場定位不準確,行業也不會做好。同時,危廢的復雜性不僅僅是種類多,既然是危險廢物就有它的危險特性,尤其在處理過程中的反應性、易燃性和毒性擴散,極有可能出現瞬間的爆燃,輕者可能制約生產線的生產,重者會造成安全隱患和事故。他認為,危廢行業不管外部的變局怎樣發展,企業內部一定要定位準確。研究透了哪類危廢,就做哪類,專一而不能過于求全。
第二,目前國內的危廢企業不成規模。以焚燒為代表,有的企業每天焚燒危廢的規模只有10噸,那么一年的規模才僅僅3000噸。焚燒企業全年處理規模如果小于10000噸,就會造成成本居高不下、排放不穩定的后果。對于許多焚燒企業和危廢處理企業效法歐洲環境治理、煙氣排放遵循歐盟標準的做法,標準嚴苛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歐盟標準雖然高,但歐洲在日處理量小于100噸、尤其小于50噸的焚燒爐時排放標準很寬泛。爐型越小,熱穩定性和熱慣性越差,焚燒質量不能保證,排放也不能保證。中國的危廢日處理規模大都小于50噸,造成危廢企業處理盈利甚微。
第三,危廢行業的經濟性很差。危廢處理企業的投資規模一般是垃圾處理企業的4-5倍,但垃圾焚燒規模是危廢焚燒規模的十到幾十倍。同樣都是焚燒,危廢焚燒規模小于生活垃圾,導致經濟效益也遠遠小于生活垃圾焚燒。
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鄒廬泉表示,對危廢處理行業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國家和地方危廢政策要求越來越嚴,跨省轉移日趨困難,省內轉移也存在較多問題,所以危廢就地處理是趨勢,這樣在產廢當地存在新建危廢處理設施的要求。但是,危廢處理價格過低和過高都會影響行業水平和發展。一方面,有的省份危廢產量很大,建設較早的危廢處理廠由于工藝簡單所以處理價格低,這會影響后面新建的危廢處理廠的質量和水平,這樣使得當地危廢處理水平整體不高;另一方面,如果產廢企業本身的利潤不高,產生的危廢交給專業單位處置的費用偏高,可能嚴重影響自身利潤,企業會迫不得已想辦法減量或是進行工藝改革從而降低危廢處理費用,這會導致危廢處理廠業務量和價格存在波動,甚至會虧損。
同時,危廢處理企業要承擔行業的競爭風險,一方面是跨界競爭風險。例如水泥窯企業對于含重金屬或者含一定特性的危廢處理費用不會太高,產廢企業可能更傾向于支付較低的價格,把危廢送給水泥窯企業處理,因此可能會出現現有的危廢處理企業產能閑置和效益下降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來自同行的風險。隨著危廢處理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很快可能會出現危廢處理產能飽和、價格降低,進而出現不惜犧牲質量的、降低處理水平的問題。
鄒廬泉介紹,上海環境集團是國內危廢處理起步比較早的企業,公司是國內個建立危廢填埋場和工業固廢填埋場的企業,現在正在運行世界上規模大的醫廢處理廠。近兩年,上海環境集團在布局上海市場的基礎上,不斷發力拓寬外地市場。公司處理危廢的原則和方向嚴格遵循無害化要求,處理的重要手段包括填埋和焚燒,將來會開拓危廢資源化市場。
東江環保華東事業部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胡玖坤表示,東江環保涉足危廢處理市場十幾年,主營業務收入的70%都來自危廢,因此公司對行業的政策和市場變局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一方面,目前的危廢處理正在經歷量變到質變。危廢處置設施逐漸增多,但真正擁有高標準、高運行能力、有核心質量的危廢處理設施是下一階段要更加關注的。
另一方面,危廢行業正在經歷迭代升級的階段。2016年之前的危廢市場可以說跑馬圈地、群雄碰撞、萬馬奔騰,近幾年的危廢市場轉戰成了“拼內功”,公司的內部管理、技術進步和整體的人才團隊是核心和關鍵。
他建議,企業應適時進行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和設備的迭代升級,強化內部培訓及人才團隊建設,增強規范化、標準化管理,以符合未來市場的嚴格要求。危廢市場在經過大舉擴張和進軍之后進入了冷靜期,企業對項目會進行選擇性評估,規劃設計不合理、綜合處理系統不完善和設施陳舊的企業也會被市場放棄,行業內現在很多原有設施投入不足的企業可能面臨行業巨大的競爭壓力。
展望:危廢處置企業如何安全、合規和穩定運營?
今年8月,生態環境部增設了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近期山東,江蘇,浙江,四川,重慶,山西等地也相繼出臺加強危險廢棄物管理的政策,危險廢棄物的管理將進一步向系統化、規范化、合理化發展,危廢處理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機遇,而危廢處理行業的全過程監管、安全穩定運營、規范合理的價格機制等將成為關注的焦點。那么,危廢處理企業如何安全、合規、穩定運營,如何平衡環境治理和市場利益?
鄭洋表示,危廢處理企業應針對無害化和資源化的不同特點,緊扣危廢處理行業的政策性、多樣性核心屬性,找到關注的焦點和細分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在處理能力增長、競爭日益激烈、利潤率不斷下降的形勢下,找到自身可以發展的藍海市場。不管在藍海遨游還是在紅海拼搏,關鍵的就是守住發展紅線。
劉建國表示,危廢處理作為本身比較復雜又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行業,應堅持穩定壓倒一切,企業內功要扎實,追求內涵式發展,而不是一味地暴利擴張。
楊盛林也同樣表示,中國的危廢市場發展在近幾年內仍然會呈上升趨勢,危廢企業應該更注重苦練內功,加強自身處理處置能力的建設。
鄒廬泉表示,危廢市場機遇和風險并存,危廢處理企業應勇敢的面對行業帶來的挑戰。上海環境集團會順應時勢,從技術和管理方面進行創新,修煉內功,以快速度拿出新的技術和設備迎接行業的挑戰。
胡玖坤認為,危廢行業未來將呈現前端致勝,多維協同,技術,垂直細分。產業前端誰有決策、判斷和控制能力,誰對行業就會產生更大的影響。未來兩三年一定會出現區域內整體資源匹配的協同、危廢項目的協同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能做到全方面協同的企業才能做大做強。
同時他認為,技術創新有很長的路要走。東江環保現在也在細分領域逐步做強,夯實危廢處理服務。
林凱表示,危廢處理市場中,建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危廢處理企業應該順應發展規律,勇于創新,但不要冒進。
潘功后表示,無論是政策尚不完善帶來的風險,還是市場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亦或是技術人才、力量薄弱帶來的風險,我國危廢處理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在所難免會步入紅海陣痛期,而這種陣痛期是危廢處理行業深化發展的新階段。政府頂層合理的統一規劃、加強全過程監管,企業強化安全、穩定、合規運營,資本良性助力行業,將能有效縮短這一陣痛期,沙漠之花終將綻放,行業將能長遠、穩定、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