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環境質量的訴求在不斷提升。近日,“除霾神器”的熱議更突顯出公眾對于霧霾的關注度,也說明了人們對于治理霧霾迫切需求。
“除霾扇”能否掀起“造風運動”?治理霧霾仍是系統工程
近日,網友們熱議一項名叫“煽除霧霾方案”的發明申請。該發明申請出現在國家知識版權局網站,按照其權利要求書的說法,當遇到霧霾天氣時,就組織區域內的全體人民手持“除霾扇”在相同的時間內向相同的方向煽動,一起進行“造風運動”,從而迫使帶有霧霾顆粒的空氣流動起來,并移出北京城。
該申請日為2017年3月4日,申請人為杜某,案件狀態為“等待實審請求”。申請中還試圖以數據證明“煽除霧霾”的效果:北京如果有1500萬人在相同的時間內向相同的方向煽動除霾扇,1小時內至少可將10800億立方米的空氣定向推移1米,等同于把40米高、20公里長、20公里寬的地面低層空氣順著風向,在1小時內定向推移了68公里,而北京市城8區的面積為396平方公里(相當于20公里長、20公里寬),足夠將首都剛剛形成的輕度霧霾移出。該申請還分析了整套方案所需的成本:按照一人在工作單位、在路途中和在家中所需3把除霾扇,北京2000萬人口來計算,總實施成本為6億元人民幣。
網友熱評:
@深信不疑:他的靈感一定是來自于西游記。
@咔嚓一生:北京1500萬人向一個方向把霾扇向河北省,可是河北人口有7000多萬,如果河北人也人手一把除霾扇把北京的霾連同河北的霾都扇回北京……這是比人口的游戲啊!
@閃電扎:我們假設這個辦法是有用的,但是風力吹走霾,霾吹到別處去并沒消除,大氣污染仍是等大自然自凈能力消除,有啥用?
@剛睡醒的狗:我一直以為用扇子煽霧霾是個段子……
@陽洋羊:或許全人類每人拿把扇子同一方向扇可以改變地球轉速,哈哈哈。
“除霾神器”盤點:“芭蕉扇”不算啥
這拿著扇子“煽除霧霾”的辦法有點簡單粗暴了,且不管到底是不是真有效果,大家也先別笑話,要知道過去幾年里各種“除霾神器”可是沒少露面的。
1.除霾神車
它曾被一夜間走紅網絡,網友戲稱其“哪里污染噴哪里”。它早在西安街頭出現,是一輛能夠噴射出120米遠、80米高水霧的霸氣“除霾車”(實際上就是加強版的灑水車)。據稱,經環保部門測試,霧炮可將空氣中的PM2.5濃度降低15%到20%。然而目前造成大氣污染的霧霾主要指PM2.5這樣的小顆粒污染物,可能會在近地面兩三百米處形成污染層,這種車進行噴霧也只能在幾十米內,多對大顆粒的揚塵起到短期抑制作用而已。
2.霧霾凈化塔
2016年,由荷蘭藝術家丹˙羅斯加德設計的名為“無霾之洞”霧霾凈化塔在北京朝陽區798藝術區內進行調試和測試。該霧霾凈化塔有7米高,是世界上大的空氣凈化器,據說每小時能夠凈化3萬立方米的空氣,可捕捉并收集空氣中至少75%的PM2.5和PM10霧霾顆粒,同時以360度釋放清新空氣。設計者還稱,收集到的霧霾顆粒可被壓縮做成黑色的寶石。
然而據專家計算,在嚴重污染條件下,按照該凈化塔的技術數據,每小時吸收的霧霾量還不到一勺鹽的重量。專家說:“還是去找一塊布蓋一下工地吧!”
3.靜電吸霾
發明家達恩˙羅塞加德,還是荷蘭人,發明了利用銅線圈通電制造靜電場,以吸附空氣中的顆粒物,實現局部除霧霾效果。具體來說,就是將銅線圈埋在地下,在其上空形成靜電場,吸附空氣中的霧霾微粒。在與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合作開展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在一個5米乘5米、充滿霧霾的房間里通過這個技術創造出了一個一立方米不含霧霾的環境。但現實中城市霧霾所存在的面積和高度要遠遠大于實驗室,要用靜電來吸附懸浮于幾十平方公里面積、幾百米高度的霧霾顆粒,先不說實施成本,單單說那個高壓靜電區域,危險性極大,人根本無法在這個區域及附近隨意活動。
對付霧霾絕不是簡單的事情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治理霧霾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小發明就能解決的,而是一個涉及大體系的問題。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高達160億元的專項資金,支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13個省(區、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保障燃煤鍋爐整治、散煤替代、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等,其中60億元專項用于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今年河北省落實治霾措施不力“一問責八清理”專項行動,截止今年9月底就已查處1萬多人,其中對領導干部問責220人!由此可見,治理霧霾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短評:各式“神器”凸顯人們對治理霧霾的迫切需求
每次民間出現各種“除霾神器”,都會引發網友們歡樂地圍觀。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并不是什么壞事,因為“除霾神器”層出不窮以及輿論關注度反而讓我們感受到全社會對于霧霾的關注度,也說明了人們對于治理霧霾迫切需求。霧霾就好像是一次重大的“教訓”,讓全社會形成了保護環境的集體心理。筆者相信,當我們成功治理了霧霾之后,會倍加珍惜愛護身邊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