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目前我國光伏行業正處于規模擴張型發展向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轉變、高補貼政策依賴模式向低補貼競爭力提高模式的轉變階段。《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在2020年達到15%,其中光伏發電占比達5%。
分布式光伏漸成投資熱點 “淘金客”仍需掌好舵
不管是熟諳光伏的企業,還是對光伏幾無涉獵的企業,都能夠感覺到,分布式光伏已經逐漸成為新能源投資的熱點。但是,面對諸多風險和挑戰,分布式光伏市場的熱度可以保持多久?
火爆市場下的隱憂
根據德、美、日等發達國家光伏的發展經驗,從集中向分布式的傾斜是一種必然。我國分布式光伏的比重相比仍然偏低,不過同時也意味著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分布式光伏市場的發展增添了信心。
但是,德國、西班牙、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分布式光伏的突破性增長之后,皆有明顯放緩甚至下滑的趨勢。去年,美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14.8 GW,幾乎是前年同期裝機容量的兩倍。而今年美國第二季度的戶用光伏安裝量為563MW,與去年同期相比就已下降了17%,并有相關預測今年將萎縮3%。
這不禁引人思考,中國分布式市場當下的火熱是否也難免于這樣的走勢,當下如此火爆的分布式光伏市場存在哪些隱憂,分布式光伏的又將面臨哪些問題的考驗?
市場火熱發展的同時風險不可避免,彭澎認為未來風險主要是目前光伏行業短板的風險,一部分風險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的,如屋頂電站質量問題;另一部分風險就是現在的政策風險,如補貼延發、電費收取等。
分布式光伏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大力支持,受“630”光伏電價政策調整的影響,僅6月份當月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就達1000萬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308萬千瓦,同比增長8倍。政策對分布式光伏市場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而目前與政策相關的眾多問題中,補貼拖欠的問題為明顯。劉雨菁認為,補貼的拖欠應該是會越來越嚴重的。現在除了居民分布式是比較有保障的以外,工商業的分布式,無論是全額上網還是自發自用,補貼拖欠都是一定的。
受現金流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選擇自發自用的項目。然而,自發自用的分布式有些是電網墊付,總體來講補貼盤子還是不夠的,如果現有補貼機制不改革的話,未來補貼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補貼拖欠問題是沒有辦法回避的,目前已經得到大家的認識并得到重視,與之相比,劉雨菁提出,大部分人暫時還沒有意識到,分布式另外還存在限電的風險。
“很多人總覺得分布式不會限電,但其實分布式也有這個問題。”劉雨菁表示,隨著分布式光伏的量起來之后,分布式光伏有它的一個限電的方式,很多時候一個地方接的光伏不能超過當地變壓器25%的容量。不同地區在容量范圍上可能存在差別,但是總體來講還是有所限制。如果一個地方建的過多,就不能低壓并網,只能高壓并網。
對于現實情況,劉雨菁指出:“限電嚴重的三個省看起來在好轉,但問題是也有很多新的省份在開始變嚴重。現在都還沒有公布,基本上只有西北電網在公布每個省的限電率,但是我相信,其實好多別的省都是多多少少有限電的。”
解決限電問題需要電網的升級,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電網的升級應該是趕不上現在光伏的發展速度,那么,限電風險的大小是否是可預測的?
劉雨菁分析,如果以后光伏項目還打算走2016、2017年這種比較主流的全額上網的話,風險會很高,全額上網在以后會面臨比較大的限電的風險。
“余電上網相對好一點,因為不受限電的控制,沒有這個風險的存在,特別是如果你余電上網的量越少越好。”劉雨菁表示,“如果說是第三方去做開發的話,從現在存量的情況來看至少今年上半年肯定是全額上網的會比較多,接下來,自發自用的比例應該會往上走。”
與這種論調相反,作為一個投資者,中民新光常務副總裁包育棟認為,分布式光伏發電作為新型發電和能源綜合利用方式,倡導就地并網、就地消納。相比于地面電站,分布式光伏發電與消納一體的優勢使其不用太過考慮限電的問題。而且,因為分布式的項目大部分在中東部地區,本身就是電力的負荷中心,所以相對于西部的地面電站而言限電風險非常小。他認為,分布式光伏在限電方面的風險可以排在眾多風險的后,無需過多擔憂。
限電問題對于分布式光伏來講究竟是無關痛癢還是至關重要,隨著分布式的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將自見分曉。而在這之前仍不能掉以輕心,為了增強對風險的把控程度,對分布式光伏市場風險包括限電問題的多方面關注并不是無用之功。
一個市場的投資與發展不可能毫無風險,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其成為阿喀琉斯之踵。分布式光伏的信心從何而來,還需要更多地摸索如何應對分布式光伏市場的風險,將危石轉變為向上的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