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媒體導讀】如今,中央環保督察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所到之處解決了一大批環境突出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反彈擔憂,管理機制上的漏洞日漸凸顯。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環保督察還需要從個案問責轉向機制問責,完善屬地管理。
環保督察組破解個案應可以預期,但更應重在問責地方政府長期存在的管理弊端,唯如此,才能實現基于環境法治的長效治理。
近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西藏,至此,中央環保督察對全國各省(區、市)實現全覆蓋。
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明確建立環保督察機制。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河北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試點。如今,中央環保督察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
中央環保督察不只動于九天之上,也沉于九地之下。通過大量的文件核查,現場檢查,結合公開征集到的數以萬計的公眾投訴舉報,一批長期被掩飾的問題得以通過中央環保督察曝光。
在全面督察外,環保部還組織專項督察,從全國征調的5600名環監人員,正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專項督察。環保部官微每日進行的督察匯總,涉及企業數量之多,違規比例之高,都讓各界對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和挑戰性有了新的認識。
在中央督察所向披靡之際,也有必要看到挑戰:中央派員直接大規模督察,畢竟屬于非常手段,恐難實現日常化;壓力傳導中,一些地方平時不作為,面對可能影響烏紗帽的中央督察,卻又陷入亂作為、濫作為;曾經在環保約談中“如芒刺在背”的官員們,也因法不責眾而出現了麻木情緒;而大量個案在集中清理過后,也存在反彈擔憂。
凡此種種,顯示中央督察和清理的重點,需要從個案問責轉向機制問責,完善屬地管理。就以近期因污染事件引發關注的湖州市為例,當地民眾反復投訴,問題卻遲遲沒能得到有效跟進處理。這背后反映出的,是管理機制上的巨大漏洞。
根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新近發布的120城市污染源信息公開(PITI)指數評價報告,在公眾環境投訴舉報信息公開項目上,有些城市的得分竟然為零,意味著這些依法應向公眾發布的信息,被“深藏閨中”。而文過飾非導致的社會監督缺失,也讓環保部門無從借力擺脫地方干預。
環境管理機制上的問題,絕不限于一時一地。從大氣污染治理看,新《環境保護法》要求各地級市公開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則明確規定名錄上的涉氣企業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并實時公開,但PITI指數年度報告顯示,全國僅有12%的廢氣重點排污單位依法開展了實時公開,而多地甚至根本未把主要排放源納入重點企業名單。一些地區在應對督察中出現“打蒼蠅而不打老虎”的現象,和上述信息缺失不無關聯。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環保督察攜中央,破解一批引發各界關注的個案應可以預期;但動用如此寶貴而有限的資源,更應重在問責地方政府長期存在的管理弊端,包括問責某些城市投訴舉報機制的缺陷,以及問責各地遲遲不執行《大氣法》中對重點企業信息公開做出的規定。唯其如此,才能確保在督察收官之后,建立有效的環保屬地管理,實現基于環境法治的長效治理。
作者系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原標題:環保督察還需轉向機制問責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