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9月初,環保部正式印發《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多維度鼓勵環境治理引進第三方治理模式。業界分析普遍指出,隨著環境執法始終維持高壓態勢,第三方治理將助力環保剛需駛入發展快車道,同時,眾多環保企業亦將迎來新一輪產業空間。
“專業+”并進 第三方治理孕育新格局
“以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推動環境污染治理邁步時代。這是環保部近日印發的《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傳遞出的積極信號。
在這份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利好政策中,第三方治理再次站上輿論風口。根據《實施意見》,我國環境治理正加大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入場,并提升專業、的服務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第三方治理迎來久違暖春:在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加速實施以第三方參與的環境治理模式,并且扶持第三方治理單位參與排污權交易。
作為一項技術剛性要求的重點任務,我國生態環保產業正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節點。但在高存量、低成本的產業背景下,為契合各地環境治理剛性需求,環境污染治理則急需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也正基于此,第三方治理應運而生。而與“誰污染、誰治理”模式形成鮮明區別的是,第三方治理旨在將治理單位、排污企業剝離開來,實現排污企業付費,第三方單位治理的模式。
早在2015年,國務院公布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就對第三方治理開宗明義地指出:推行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第三方治理春天就要到了。”談及兩年前新政落地之際,眾多環保資深人士曾這樣希冀道。但事實卻是,乘著政策暖風的第三方治理卻并未呈現出“起飛”態勢。
業界分析普遍指出,由于環保的政策屬性,使得整體產業鏈更偏向于政府監管力度的強弱。簡單地說,只有當企業違排企業沒有生存土壤,環境監管處罰成本令違排企業有“痛感”,第三方治理模式則有望駛入發展快車道。所幸,在環保監管趨嚴與追求治理成效的雙重效應疊加下,沉寂良久的第三方治理終迎新一輪契機。
《實施意見》提出,排污者承擔環境污染主體責任,并根據污染物種濃度、數量等參數,擔負相應污染治理成本。具體來看,據中國城市報此前報道,排污單位與第三方治理單位應確保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行,不得無故停運。因改造、更新、維護、維修環保設施或其他特殊情況需暫停環保設施運行的,第三方治理單位應按照合同約定向排污單位報告。
工業園區同樣是第三方治理的成長“沃土”。尤其在工業污染、固定污染源治理領域,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第三方治理優勢漸顯。對此,上述《指導意見》還指出,以工業園等工業聚集區為切入點,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對園區內部污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工業垃圾處理等進行一體化集中處理。
隨著環境治理需求不斷釋放,第三方治理模式將成為打開企業治污新格局的重頭戲。期間,包括水污染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工業垃圾處理等領域的將喝上這碗“頭啖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