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近日,湖南省通報的一起醫療垃圾跨省“黑市”走私案引起了廣泛關注,業界再次掀起了對醫療廢棄物處理的熱議。有專家指出,醫療垃圾倒買倒賣屢禁不止在于利益鏈條根深蒂固。想要切斷利益鏈,就必須從多環節入手,齊抓共管,讓其“黑產”無處容身。
醫療垃圾再次上演“變身記”。140多噸醫療垃圾流入“黑作坊”案的爆發,也再一次地引發各方對醫療垃圾處置的廣泛關注。
近日,湖南省高院通報了一起典型案例,將醫療垃圾跨省“黑市”公之于眾。這些從多地不同醫院流出的骯臟的輸液袋、尿袋,夾雜著醫用手套、棉簽甚至注射器和針頭,被人加工成再生塑料原料,并從湖南流向河北等地……數量如此龐大的醫療垃圾被這樣“再利用”,讓人后怕。
在此不禁要問,醫療廢物是如何從醫院流出來的?是醫院“內鬼”私下倒賣,還是運轉環節出了問題?醫療垃圾的回收體系何時才能健全?
危害大卻屢禁不止
那么,醫療垃圾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為何醫療垃圾流入“黑作坊”案頻頻發生?
文學評論家朱啟在接受采訪時解釋道,醫療垃圾又稱醫療廢物,是指由醫院遺棄的接觸了病人血液,肉體等污染性垃圾,其中包含用過的棉球、紗布、膠布、廢水、一次性醫療器具、手術后的廢棄品、過期的藥品等。與普通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不同,醫療垃圾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污染等特征。
“因為醫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及化學藥劑,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生物毒性和腐蝕性,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徹底的醫療垃圾任意堆放,極易造成對水體、土壤和空氣的污染,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危害,也可能成為重大傳染性瘟疫流行的源頭。”朱啟強調。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醫療垃圾有一個隱蔽運作的市場渠道,而這個損人利己的市場渠道也正是醫療垃圾危害社會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朱啟表示,“輸液管、醫藥塑料瓶等醫療垃圾,數千元一噸公開回收;經過加工變成塑料顆粒,一轉手就價格翻番。”而這種家庭作坊式的整個加工過程只是高溫熔化,容易殘留藥物,病菌病毒也很難消除。
他進一步說道,特別是在我國廣大的城市和鄉村,雖然國家明令禁止回收醫療垃圾,但仍有不法作坊與廢品收購點為盈利鋌而走險。加工后的醫療垃圾變身塑料顆粒,肉眼根本無法辨別,然而塑料顆粒將被運往全國各地,成為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的重要原料。整個廢舊塑料制造塑料袋的產業鏈分工非常明確,有負責回收的、有負責加工顆粒的、有負責生產塑料袋的。
歸納起來,巨大的利潤空間,使醫療垃圾這個損人利己的市場屢禁不止。
隱藏著的黑色利益鏈
“較之普通垃圾,醫療垃圾所攜帶的病毒及病菌數量是普通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如果沒有經過正規的處理,一旦流出,危害極大。”廈門市一診所的醫生文文(化名)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為此,早在2003年我國就出臺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并對醫療廢物的儲存、處置等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定。其中,明確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轉讓、買賣醫療廢物,也禁止在非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或者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及生活垃圾中。在非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或者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造成傳染病傳播或者環境污染事故的,由原發證部門暫扣或者吊銷執業許可證件或者經營許可證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即便有法律法規“管著”,還是有人敢冒險并以身試之。根據湖南省高院的通報,汨羅法院一審認定有140多噸醫療廢物和醫療垃圾在古培鎮一隱蔽的農家小院內,被仇某等人碾碎后,銷售給其在河北廊坊等地的“下線”。此案共有來自湖南、湖北、河北、江蘇等地的12人因“污染環境罪”獲刑。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醫療垃圾不僅有輸液袋、尿袋、棉簽甚至還有感染性醫療廢物一次性注射器,試想,如果這些沒有經過專業處理,終變成了塑料餐具的話,其后果有多嚴重?為什么這些被環保部門認定為“危險廢物”和“有毒物質”的醫療垃圾會流出?醫院又是如何處理這些醫療垃圾的?
據醫院相關人士透露,醫療垃圾流入“黑作坊”的主要原因還是不法商販與醫護人員之間的“內外勾結”,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利益輸送。
該醫院相關人士說,醫療垃圾被隨意傾倒、甚至形成一條黑色利益鏈流向市場的現象。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的負責人無視有關規定,隨意棄置醫療垃圾,從而造成醫療垃圾的外流。
其實任何一家醫療機構,產生醫療垃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醫療廢物管理專職人員必須每天從廢物產生地將分類包裝的醫療廢物,按照規定的路線運送至院內臨時貯存室。而且對產生地的醫療廢物必須進行過稱、登記,登記內容包括來源、種類、重量、交接時間、終去向、經辦人等。”文文表示。
而且,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醫療垃圾必須先在醫院進行分類,其中5大類醫療廢物必須送往具有資質的醫廢處置中心焚燒銷毀,而輸液袋、輸液瓶等醫療垃圾則可以進入資源回收利用市場。
然而,一位基層醫療機構的護士付小姐如是說,醫院的醫療垃圾一般都是由專業的人收走。但該專業人士是誰及是否分類后收走的,她便不得而知了。
而且有相關報道稱,有從業人員曾爆料,個別醫院給保潔員等臨時雇傭人員工資非常低,他們就出售醫療垃圾創收,“彌補工資不足”,醫院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何況,有的醫院即使不主動出售醫療垃圾,也不會在如何處理醫療垃圾上下功夫,往往把它混同于生活垃圾隨意倒掉,其后歸宿地還是廢品收購站。
需多方共舉
既然發現漏洞就應該時間想辦法進行彌補,大程度地減少危害和損失。倘若讓醫療垃圾隨意“變身”牟利,后果不堪設想。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斬斷醫療垃圾黑色產業鏈,讓醫療垃圾回收走回“正道”?
朱啟認為,“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斬斷這條掌控醫療垃圾危害國民生存的黑色產業鏈,就必須先從這類根源上尋找突破點,而醫療垃圾的來源主要還是醫院。
因此,首先必須對醫院內部的監管進行加強。因為此案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少數醫院的相關人員無視法律規定。“這就要求醫院內部加強管理,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的管理。教育廣大基層醫務人員要提高認識,增強責任心,合理分類醫療垃圾,和有資質的醫廢處置機構合作,揪出內鬼避免醫療廢物外流。”文文聲稱。
其次,根治醫療垃圾非法加工、倒賣等違法行為,僅靠一個或是兩個部門的力量是無法達到的,還需多方力量。除了相關部門應該完善法律法規外,還應該要求衛生部門、環保部門共同發力,強化問責機制,落實具體責任,避免出現“三不管”情況。并定期開展對醫療垃圾處理的專項檢查,對醫療垃圾進行跟蹤檢查,加大對不法回收、倒賣與處理者的打擊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真正建立起規范有序的醫療垃圾處理系統。
朱啟進一步說道,為什么人們會明知違法而鋌而走險?毫無疑問是為了一個“利”字。因此,我們也就必須對醫院違法賣出醫療垃圾方,違法進行醫療垃圾倒賣方,及違法進行醫療垃圾加工方這三類人實施重罰。
文文也表示,除了建立完善的醫療垃圾處理監管機制外,關鍵的還是在落實上。必須對違規處理醫療垃圾或是處理不力的醫療機構一查到底并嚴格問責,方可徹底根治“醫廢黑產業”。
概而言之,要切斷此利益鏈,就必須從垃圾分類、清運、處置、監管等多個環節齊抓共管,徹底堵住環節漏洞,讓其“黑產”無處容身。
再者,提高城鄉居民的防范意識也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對醫院的工作人員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相關人員素養和覺悟,從根本上減少或者杜絕醫院廢物流出外。還可以在農村、城市社區廣泛開展衛生常識等方面的教育。
原標題:醫療垃圾頻頻上演“變身記” 嚴管重罰方能斬斷黑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