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資本涌動下直面大考 黑臭水治理將交出什么答卷
兩年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鏗鏘擲地,其中作為重點議題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引發業界關注。而在隨即公布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中,包括城市黑臭水體的排查與識別、整治方案的置頂與實施、整治效果的評估與考核等在內的一系列技術路線圖被明確勾勒。
時間來到2017年,如今我國黑臭水體治理進展如何?市場規模呈現何種光景,而社會資本將如何參與治理?
大考將至 進展如何?
眾所周知,2015年4月印發的“水十條”中對黑臭水治理提出了具體目標,“截至2017年,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同樣對黑臭水體治理具有節點意義的,還有2016年底印發的《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所謂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統籌負責轄區內河湖的污染治理,落實屬地責任,實施源頭治理。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隨著各地河道“父母官”相繼走馬上任,黑臭河“摘帽”之旅已是快馬揚鞭。
頂層設計執行力加強,各地“烽煙四起”。北京市明確,由“河長”牽頭制定黑臭河治理方案,在一河一策的前提下采取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水系循環、生態治理等綜合措施進行治理。而在上海,消除全市中小黑臭河道的時限被明確于2017年底,并開展631公里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未來四年內基本消除劣五類水體。同樣在今年消除黑臭水體的還有重慶。在此前召開的環保工作會議上,重慶明確主城區實現全部河道“摘帽”,其余市(州)城市主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完成比例達到60%。而在陜西,一攬子多元化的治理措施已蓄勢待發。
據《中國經濟報》報道,在由住建部、環保部、水利部、農業部四部門聯合公布的全國黑臭水體整治通報中,截至目前,全國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220個城市排查確認黑臭水體2026個,累計有321個黑臭水體完成了整治工程,占總數的15.8%;已經開工整治的有641個,占總數的31.6%。這表明,五成已排查確認的黑臭水體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整治工程。
而在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中,有31個城市排查確認黑臭水體638個,累計有115個黑臭水體完成了整治工程,占18.0%;已開工整治的有282個,占44.2%。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一步,上述四部門將繼續加強監督指導,強化督查考核,確保完成各地治理標的。
嫁接資本市場 撬動治污熱情
在加速布局水環境治理的背景下,由黑臭水治理帶來的前端點源控制、水生態系統修復、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等多個細分領域已插上“資本翅膀”。
僅僅在2017年前兩月,已有多家企業公告獲得流域治理大額訂單。1月,憑借自主創新的MBR膜技術工藝,碧水源一舉拿下水環境治理領域1大項目(包括預中標),投資總額達到17億元;此后,東方園林以當月33億元的高交易額,成功簽下云南玉溪大河下游黑臭水體治理及海綿工程項目。
此后的一個月,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棕櫚股份2月份接連獲得萊陽五龍河流域綜合治理PPP訂單和漯河市沙澧河二期綜合整治PPP項目合同,總金額超40億元。國禎環保簽訂1億元黑砂河流域水系治理項目合同,鐵漢生態聯合體預中標48億元的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PPP項目。
其中,投資空間超7000億的黑臭水體治理被資本力量寄予厚望。據住建部公開數據,全國295地級及以上城市中,超過近半壁江山的城市存在黑臭水體,尚未完成治理河道長度逾6500公里,而要完成上述治理標的,所需的市場投資額有望超過7200億元。與此同時,盡管擁有千億身價,黑臭水體仍處于萌芽階段,環保平臺型企業、跨界者、綜合生態環境服務商欲紛紛搶占這一新興藍海,以期分食較高的利潤率。
與此同時,隨著供給側改革掀起新浪潮,追求的市場剛需成也促成了治污思路的轉變。誠如黑臭水體治理來說,由單個項目向綜合治理轉變,企業從單純提供技術設備到提供水生態環境綜合解決方案的產業周期日趨明晰,而要與多元化的治污脈絡及時嫁接,契合大量資金需求、回報效益慢的產業特性,PPP無疑成了眾多企業爭食蛋糕的首善之選。
自此,一場幾近覆蓋“十三五”期間的治水重頭戲正漸入佳境。而黑臭水治理能否通過撬動市場活力,如約完成“水十條”既定標的,不妨拭目以待。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