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媒體導讀】對于社會公眾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環境保護的主角,也是治理霧霾的參與者。霧霾治理必須由政府牽頭、全社會參與,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動真格、下“笨功夫”削減污染負荷,久久為功。 “坐等風吹”終究不是個辦法。
入冬以來,全國各地霧霾警報不斷,江西省12月也已經連續9天霧霾洶涌。預警頻發、防霾口罩熱銷、中小學校停止戶外活動、醫院呼吸道病人明顯增多……微信朋友圈里,“厚德載霧,自強不吸,霾頭苦干,再創灰黃”之類的段子層出不窮。
而每當強冷空氣來襲,北風勁吹,各地霧霾盡皆散去,“江西藍”又盡現天際,于是有人感嘆,原來“天是好天,只是風不正經”,風一旦“正經”起來,這惱人的霧霾不就煙消云散了嗎?誠然,大風是驅散霧霾的“利器”,但靜穩天氣條件下頻繁產生霧霾天,恰恰是因為空氣中集聚的細顆粒污染物逐漸增多,只要污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削減,霧霾天氣就必然反復出現,甚至愈演愈烈。
正因為如此,當霧霾不僅成為我們茶余飯后調侃的談資,而且頻頻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危害公眾身體健康時,只是翹首企盼“正經的風”早點來是遠遠不夠的,霧霾形成的內因不得不令人深思,千方百計去霧除霾已刻不容緩。
和全國的情況相仿,江西省霾的產生也是工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的雙重結果。污染源主要是工業企業,特別是鋼鐵、水泥等排放量較大企業;交通工具,包括各類機動車,還有城市建設帶來的污染排放。這些條件“萬事俱備”后,如果沒有大風天,霧霾就能大行其道。
去霧除霾“坐等風吹”終究不是個辦法。根據霧霾的現實成因,徹底治理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業內人士認為,必須由政府牽頭、全社會參與,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動真格、下“笨功夫”削減污染負荷,久久為功。
首先,地方政府要對本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總責,完善官員考評機制,把問責落到實處,打造“綠色GDP”,真正做到環境優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對江西的環保督察中發現,今年上半年,7個設區市PM10或PM2.5濃度同比不降反升,有的市2015年PM10濃度較上年同期上升30%, 8家大氣污染排放企業有6家長期超標,部分燃煤小鍋爐淘汰弄虛作假。這說明,江西省部分地區環保工作存在不嚴不實情況,排污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面對霧霾,政府不能對那些加劇霧霾的行為視而不見、置之不理,而要將環境保護列入政績考核內容,并且適當提高比重;同時要加大問責的力度,上級政府部門也應當加強對下級地方政府的監督,確保各項規定得到落實。對于“頂霾排污”的企業,相關部門應當嚴格按照環保部的要求和地方《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展開排查,并對違規排污企業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并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其次,對于社會公眾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環境保護的主角,也是治理霧霾的參與者。多關注環保事業,多了解環保知識,多支持政府環保舉措,堅決不做破壞環境的事情,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少開一天車、節約一度電……綠色出行,低碳生活,一起攜手打造優美清潔的環境秩序。
上個世紀,英國人花了足足50多年時間治理大氣污染,才摘掉了倫敦“霧都”的頭銜。在江西省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才能未雨綢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考驗的是政府部門的政績觀和治理能力,也考驗著公眾的環保意識。可喜的是,本月初江西省首部大氣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江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出臺,為江西省綠色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陣大風吹過,吹走了霧霾,吹出了藍天,但去霧除霾不能只是靠天靠地,要靠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原標題:去霧除霾豈能只盼“風要正經”)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