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歲末將至,中國環保在線小編摘選出2016年新能源產業新聞。無論是“十三五”可再生能源規劃正式落地,亦或風電、光伏消納利用不斷縱深推進,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綠色能源的強勢崛起。新聞不分先后順序,輔以點評以饗讀者。
在“十三五”的開局元年,通過穩產能、調結構、轉方式,以消納利用并重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提質增效為目標,我國新能源產業正向著一條新的道路邁進——
2016年已近尾聲,這一年,不僅新能源行業繼續維持高景氣態勢,各細分領域還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不論是“十三五”規劃應時而出,還是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出現拐點,亦或華龍一號昂首出海……以美麗中國為原點的這些變化無疑留在了我們每個環保人的心中。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勾勒萬億投資空間
如今,“十三五”可再生能源有了時間表與路線圖。在日前印發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截至2020 年,全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 6.8 億千瓦,發電量 1.9 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7%。屆時,風電項目電價可與當地燃煤發電同平臺競爭,光伏項目電價可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水電棄水問題基本解決,限電地區的風電、太陽能發電年度利用小時數全面達到全額保障性收購的要求。
根據《規劃》,未來5年水電新增裝機約 6000 萬千瓦,新增投資約 5000億元,新增風電裝機約8000 千瓦,新增投資約 7000 億元,新增各類太陽能發電裝機投資約 1 萬億元。再加上生物質發電投資、太陽能熱水器、沼氣、地熱能利用等,整個“十三五” 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資總計約 2.5 萬億元。
點評: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分析,“十三五”期間,需要進一步轉變可再生能源發展理念,從強調可再生能源開發規模和速度逐步轉變為重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行業管理的重點由開發建設管理轉移到開發建設與消納利用并重,更加重視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新能源汽車“騙補”調查
沖擊波持續發酵
面對每年高達幾十億元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資金,一些企業受利益驅動,在補貼政策進入第7個年頭、補貼標準將啟動退坡之際,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我國自2009年起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334.35億元。期間有個別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騙取和違規謀取財政補貼,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為整飭市場秩序,2016年初,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專項核查。9月初,財政部將部分嚴重“騙補”的典型案例向社會公開曝光。
12月20日,工信部網站公布了對河南少林客車、深圳五洲龍汽車、金龍汽車等4家車企的行政處罰結果,懲罰措施包括停止生產銷售問題車型、暫停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申報資質等。業內普遍認為,數輪嚴厲整頓正在擠出產業原有的水分和泡沫,而隨著車企審核更加嚴格,未來“騙補”行為更難有藏身之地。
點評:毋庸諱言,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還是“政策市”。由于節能環保的外部約束,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的傾斜,新能源汽車獲得了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額補貼。伴隨市場活力的激發,諸多扭曲和畸變也產生了。正是如此,從扶持期走向成長期,新能源汽車急需在沒有政策、法規的補貼下,能夠獨立自主成長。靠內生動力實現的增長才是真正有質量有效益的。
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
華龍一號邁進核電強國
150份商貿協議、合同總額40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3900億元)——中英兩國曾以創造歷史的商業成果開啟了兩國關系的“黃金時代”。當地時間2015年10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啟動了為期四天的訪英之旅,在那場“超級國事訪問”促成的商業成果清單中,“耀眼的部分”當屬中英核電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確定中國核電企業將投資參建總造價達180億英鎊的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更重要的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也將隨之落地英國,邁出里程碑式的一步。
在一波三折之后,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于9月15日終批準了中國參與建設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該項目總造價高達180億英鎊。多位核電人士在表示,英國政府的獲批意味著欣克利角C項目繼續推進的障礙已經全部掃除,中方在英的三大核電項目的繼續推進條件已經具備,這也意味著中廣核正式進入英國核電市場,同時也是中國核電企業進入發達國家。
點評:公開資料顯示,在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60年的運行壽期內,每年相當于減排900萬噸二氧化碳。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會提供2.5萬個就業崗位,對法國、英國的核電產業鏈、就業和人才培養將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也會對中國核電產業鏈“走出去”起到積極作用。“英國核電項目一攬子協議的簽署,意味著中廣核具備了與核電巨頭同臺競技的實力。投資英國是中廣核化進程中的一個新起點,我們將叩響更多國家的大門。”中廣核新聞發言人黃曉飛表示。
首部《核安全法》2017年落地
核電安全將有法可依
《核安全法》出臺進入。
10月31日,我國核安全領域的頂層法律——核安全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如何保證核設施、核材料安全,如何預防與應對核事故,如何保護涉核人員和公眾的安全與健康……這些讓公眾焦慮的話題都將以法律條文的形式予以明確。此次提請草案設立專章以保障公眾的參與權與對信息公開的訴求。對于涉及公眾利益的重大核安全問題,草案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規定核設施運營單位所在地的省級政府責任。在公眾參與方面,核設施運營單位應通過調查問卷、論證會、座談會等合作多種形,就核電項目建設、運營征求多方利益相關方的意見。
與此同時,為更大程度規范核電安全性保障,草案還進一步指出,“為核設施選址、設計、建造、調試、運行、延壽、退役及核材料利用等行為提供設備、工程和服務等的有關單位,應當對其行為負相應責任”。草案還明確,國務院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核安全的監督管理。此外,國家建立核安全許可制度,核設施“上崗”“退役”均需報批。
點評:作為我國部核領域的專門性法律,草案在法律的層面明確了“核安全”的概念,提出了獨立監管基本原則,以及違反相關規定后的處罰措施。環保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政策技術處處長扈黎光指出,“按照目前的發展規模,預計在明年,我國可望超過法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核電大國。這也意味著,未來5到10年,中國核電將位列世界前茅。作為核電大國,也因此迫切需要有一部法律對核的行為進行規范,這不僅是依法治國的需要,也是世界核電發展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