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集中度持續攀升 智慧水務駛入發展快車道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輪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城市信息化發展正醞釀著重大變革和新的突破,由對象、過程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城市向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在中國,智慧城市已經上升到國家的經濟、科技戰略層面。這意味著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將進入智慧城市2.0時代。而智慧水務,無疑是智慧城市建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近年來,智慧水務已成為我國傳統水務領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它通過信息化技術方法獲得、處理并公開城市水務信息,可有效管理城市的供水、用水、耗水、排水、污水收集處理、再生水綜合利用等過程,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我國面臨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加劇等水問題,供水安全、供水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同時,水資源使用效率低下、供水過程中跑冒滴漏等現象十分突出。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600多個城市供水管網的平均漏損率超過15%,高甚至達到50%以上。自來水廠平均產銷差率達到30%,城市水網中漏損水量的經濟價值每年超過200億元。
何謂智慧水務?智慧水務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傳感技術、物聯網、空間地理信息等多項新技術,有機整合水務管理部門、供排水設施、終端用戶的海量數據,并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將海量水務數據及時分析與處理,為管理者的決策提出建議,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水務系統的生產、管理和服務全流程,提升水務系統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公眾。因此,發展智慧水務已成為當務之急。
就像人可以通過眼睛、耳朵、手等去感知,大腦將這些感知的信息處理、制定決策,而水務則是通過現有的儀器儀表收集信息,所有信息上傳到統一的數據中心進行匯總、分析、處理。目前,大數據處理、挖掘模型等技術相對通用,但產生出融合智慧的基礎數據,卻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掌握科學可靠的數據采集方式和實時的采集頻率,快速積累形成高密度、高精度、高價值水務數據,為大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夯實基礎,為智慧水務提供有源之水。
業內預測,“十三五”將成為智慧水務加速發展時期。競爭格局逐漸由分散向集中過渡,水務行業將產生百億元營收、千億市值的標桿性企業。“企業應該緊跟市場、隨需速動、智慧經營,充分支持企業模式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有業內人士表示。
然而現在大多數水務仍存在“信息孤島”問題,即信息不共享互換、功能不關聯互助、信息與業務流程和應用相互脫節,而智慧水務正能解決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國外的差距不是體現在技術水平上,而是體現在應用上。”業界資深人士楊斌認為,我國目前的互聯網技術與先進水平差距不大,但在基礎設施建設對智慧水務應用的適應性上,與國外差距較大。
誠如智慧水務非常依賴于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完善性和可靠性。我國自動化控制方面雖然近兩年發展比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以污水處理廠為例,傳感器安裝不規范,數據采集就不全;維護不到位,采集的數據質量就可能存在問題。國內很多水務基礎設施、硬件設備建設比較薄弱,造成上層的智慧水務系統使用效果打折扣。
此外,“重要的也是難的是對未來的決策執行,即通過數學模型來處理分析,形成我們想要的價值共享,例如節能降耗、管網漏損控制、預防爆管等水務關心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客戶帶來真正的價值,提供一整套全面完整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獨立解決一個問題。所以智慧水務的建立,需要前期將頂層規劃設計做好,然后分情況、分步驟地實施。終可能用3到5年的時間,才能真正做到完全無人值守的智慧化。”業界資深人士張于指出。
(據中國建設報/李貴生、中國環境報/崔煜晨、都市快報、水工業市場雜志/周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