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誠如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所言,“綠色金融與綠色發展是分不開的”。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是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我國在境內外發行的貼標綠色債券已近1950億元,占世界同期發行綠色債券的40%,在2015年,中國的這個數字幾乎是零。”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經濟學家馬駿在第二屆綠色金融高峰論壇上稱。而事實上,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是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馬駿進而指出,發展綠色債券市場既能在傳統的綠色信貸之外提供給綠色產業一個新的融資渠道,又能解決綠色項目融資中的期限錯配問題,讓企業可以直接獲得中長期融資來減少再融資的風險。馬駿還明確,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很快,但未來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統一綠色債券界定標準、進一步培育第三方評估機構、培育綠色債券投資者以及開發更多的綠色債券指數等。
正因如此,發展綠色金融已成為廣泛共識,且被納入國家層面的規劃之中。
2016年可以說是中國綠色債券啟動元年。政策層面的推行起始于2015年1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明確了綠色金融債的發行規范。隨后,“發展綠色金融,建立綠色發展基金”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及,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門更是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支持和鼓勵綠色投融資的一系列激勵措施。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在我國倡導下,綠色金融更是被納入G20議程。
誠然,市場需求亦是綠色債券迅速發展主要的動力。由于傳統行業有污染嚴重等問題,正受到監管限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轉型升級之下,綠色、低碳、可持續項目逐漸受到資本市場青睞。作為2016年發行綠色債券多的銀行,興業銀行某工作人員指出,“興業銀行本身就將綠色金融作為一個戰略重點,對綠色的低成本資金有剛性需求,我們今后也會一直關注綠色債券領域,確保其持續穩定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銀行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募集資金主要被用于節能、清潔交通、新能源、污染治理、循環經濟以及生態保護等領域。據興業銀行披露的信息顯示,通過綠色債券募集的資金將有31%投資于新能源產業,其余主要投向循環經濟、環境污染治理以及公共交通等項目。
不過,目前我國綠色債券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建立專門的綠色債券評估機構,存在認證依據、項目評估標準、信息披露范圍等內容不明確等諸多問題。國務院國有重點企業監事會趙華林主席指出:“在綠色債券方面,要加快推進綠色評級制度,通過綠色評級使更多的資金進入綠色的行業,減少對污染型行業的投資”。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政策部主任葛察忠也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為環保產業走出去創造了新機遇,今年綠色金融政策取得明顯突破,綠色金融廣泛開展,綠色債券的政策、標準和評估體系和發行數量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下一步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指導、引導、監管和跟蹤評估,使綠色金融真正促進綠色發展。
中債資信綠色債券認證委員會主任霍志輝對此指出,截至2016年11月18日,已發行綠色債券37只,其中31只具有第三方認證,僅6只未提供,認證評估占比83.8%。霍志輝建議,應明確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及資質要求;統一規范認證評估機構的工作流程;建立標準化認證業務開展制度。
與此同時,建立相對統一的綠色債券行業目錄,在相對成熟行業目錄中細化相關認證評估標準,并進一步細化綠色債券認證評估的結論,區分綠色程度或等級。“應規范綠色債券認證收費標準,防止達不到工作標準的惡性競爭。引導非盈利的NGO綠色環保組織等機構基金支持綠色債券認證評估費用,放大環保資金綠色效益,降低發行人的成本,增強認證評估的獨立性。”他說。
(據每日經濟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濟網、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