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年初到現在,我國在境內外發行的貼標綠色債券已近1950億元,占世界同期發行綠色債券的40%,而在去年,中國的這個數字幾乎是零。”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經濟學家馬駿在第二屆綠色金融高峰論壇上稱。
2016年可以說是中國綠色債券啟動元年。
讓金融發展“綠”起來。在我國倡議下,綠色金融今年被納入G20議程,并形成了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而我國是僅有的3個建立綠色信貸指標體系的經濟體之一。同年8月31號,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作為聯合發文的七部委之一,證監會進一步推進綠色債券發行試點工作,不斷完善相關制度規則,增強了債券市場支持綠色產業的力度。
隨著《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中國將成為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經濟體。同樣是在今年前7個月,我國發行綠色債券約180億美元,占同期發行的綠色債券40%以上。作為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中國綠色產業的年投資需求在2萬億以上,而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0%—15%的綠色投資需求,綠色債券市場潛力巨大。
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目前銀行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募集資金主要被用于節能、清潔交通、新能源、污染治理、循環經濟以及生態保護等領域。據興業銀行披露的信息顯示,通過綠色債券募集的資金將有31%投資于新能源產業,其余主要投向循環經濟、環境污染治理以及公共交通等項目。
而事實上,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是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金融分會主任委員曹和平指出,我國人均GDP正從8000美元向12000美元過渡,如果綠色金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將有力促進單位經濟降低能耗、降低排放,升級民眾物質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服務,提升環境、健康、文化、出行等多方面的品質。
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這一綠色風行,實際上是中國政府對環境治理領域的投入加強。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預計,中國綠色產業年投資需求在3萬億元左右,而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5%左右的投資需求,其余則需要市場滿足。假設其中的20%的資金通過債市募集,那綠色債券的年市場規模也在5000億元左右。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綠色金融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財稅系金融在綠色金融的重大工程投資,如何與銀行系金融機構有效對接,這是綠色金融創新面臨的首要難題。”曹和平指出,在綠色發展中,以往政府主導基金、政府主導項目較為活躍,但銀行體系金融步伐沒有跟上,甚至有些脫節。
而金融的商業性與環保的公益性之間亦存在一定矛盾,一些銀行還缺乏實施綠色金融所必需的對環境風險的專業分析能力,綠色環保項目的長期融資與銀行的短期貸款期限存在錯配問題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強制度設計,對金融機構實行正向激勵,建立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發展長效機制,包括提高綠色項目率和融資可獲得性,降低污染型項目率和融資可獲得性,以財政資源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等。
與此同時,作為綠色金融發展的動力之源,建立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可或缺。“關鍵是要把綠水青山的隱性收入和環境污染的隱性成本顯性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表示,綠色項目投資期限長、前期投入大、收益期比較長,且投資風險較高。當前,不少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動力不足,不構建良性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綠色金融發展就容易上熱下冷。
顯然,“綠色金融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通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嚴格執行環保方面法律風,強化企業和消費者的綠色偏好,讓他們更加熱愛綠色產品和綠色投資,增強綠色金融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經濟學家馬駿表示。
(據人民網、經濟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央廣網、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