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是咨詢公司麥肯錫早提出的,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
究竟何為物聯網?簡單來說,物聯網是通過傳感器作為觸角收集數據,例如智能手環就是一個傳感器,會把穿戴者的使用數據上傳,從而形成大數據,再通過云計算分析處理,得出結論用以指導廠商工改進生產、升級產品等。可見物聯網是一個萬物數據互聯共享的平臺,其中大數據的運用就構成了物聯網的核心,如果把物聯網比作一個人,大數據就是人的大腦。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技術發展迅猛,物聯網在環保領域也已經有了豐富的應用。西安交大環保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林宣雄介紹了研究團隊剛剛研發的一款“250你發布”APP,拍照后直接可以顯示出PM2.5指數。“大家可以隨時隨地把所到之處的PM2.5拍攝出來,然后上傳到APP里,當幾萬個數據匯集在一個區域,就可根據照片的坐標,定位一個區域的空氣質量指數。”林宣雄說。
據了解,這一系統已經在地方有所實踐。廣州就曾使用無人機搭載這一系統監測空氣質量,根據飛行區域的PM2.5指數算出了一條數據鏈。通過這一平臺,環保部門可以有效地進行環境管理。未來平臺還可以實現更多功能,使得環保部門就可以在時間掌握全國各地的環境事件,例如是否有人向太湖傾倒垃圾,哪里的化工廠有污染物泄漏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汪爾康舉例說,水質監測人工成本高,周期長,連續性差。物聯網感知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可遠程、實時獲取水質參數監測數據、在線儀表運行狀態、監測預警與報警及自動監測站概況等信息,為研究水污染擴散與自凈規律、防治水污染事故提供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增強預警預報、提速應急防控亦被視作萬聯網應用于環保領域的亮點之一。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實現了對區域環境質量及污染源排放現狀的實時監控、分析評價、異常預警。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系統實現了對未來空氣污染事件的預報預警。按照響應工作機制,對各類預警信息進行及時處置,預防各類環境風險事件的發生。
而環境應急指揮系統還采用平戰結合的設計思想,與環境質量智能預警、污染排放監測報警聯動,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可利用GIS平臺對周邊情況進行分析,快速判定事故等級,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快速生成處置建議方案,進行及時有效的應急指揮調度,達到接警快、分析快、決策快、處置快的目的。
加強研判分析、優化決策管理。項目集成多種數據分析模型,以直觀的方式呈現數據分析結果,讓環境管理規劃、應急處置決策、污染管控措施更科學、更智慧。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篩選重點控制區域與重點管控對象,實施管理。評估各類污染排放限制方案下的環境質量改善效果,為污染綜合管控和環境質量改善提供智慧化決策依據。
此外,“利用互聯網、WebGIS等信息技術手段,將環保專網上的環評會商系統轉變為面向全行業開放式的共享平臺,使全國環評單位能在線使用環評基礎數據庫的成果和資源,規范了數據應用、提高了環評效率、促進了信息共享,也為后續的簡化環評審批打下技術基礎。”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環境影響數值模擬研究部主任工程師丁峰指出,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不僅能夠糾正環評數據不實甚至人為編造的歪風,增強環評文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還能實現“互聯網+環保”的智慧管理模式。
也就在2016年年初,環保部印發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未來五年內,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要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生態環境監管化、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便民化”的目標,把全國省、市、縣所有相關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污染物排放數據、環境風險評估數據、以及自然生態數據、環境執法監察數據等全部整合匯總。
(據鳳凰科技、中國環境報、中國科技網、中國經濟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