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9成多居民不具備環境健康素養
何為環境健康素養?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而環境健康素養,顧名思義,則為居民能否對環境與健康問題具有理性認知、對常見的環境與健康問題作出正確判斷、積極采取行動主動應對等綜合反映。
譬如霧霾天如何防護、如何處置生活垃圾、遇到環境問題如何維權等等,這些都反映了一個人的環境健康素養。
早在2013年10月1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試行)》,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把握環境與健康素養基本內容范本,也為今后開展環境與健康科普工作明確了重點內容,為評價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現狀提供了基本參照。
為了解現階段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于2015年完成了三省(市)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抽樣調查,調查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方式從北京、湖北、甘肅3省(市)選取15~69歲常住居民3128人。
結果顯示,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較低,每100個15—69歲的居民中僅有不足9人具備環境與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調查結果也表明,抽樣調查地區居民對環境與健康問題高度關注并具有強烈風險感知意識,但居民只是局限于表面認知,理性認知、知識儲備不足,并不利于個體保護環境、維護健康行為的養成,既增加個體健康風險進而加重社會疾病負擔,也妨礙風險交流。
并且,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隨城鄉、性別、年齡段、受教育程度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總體上,農村、低學歷、高年齡段人群素養水平整體較低,但即便是素養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及高學歷、低年齡段人群,其基本知識分類素養也是明顯“短板”。
“現在很多人知道霧霾,知道輻射傷害,但如何有效保護自己卻不懂,這就是認識維度和技能維度的錯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王若濤說。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工程師朱忠軍表示,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低會加大社會治理成本。他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將環境與健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針對城市、低年齡段、受教育程度較高人群,加大環境與健康知識傳播力度,結合實際需求加強有關環境與健康科學知識的普及,強化行動能力。
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提升任務艱巨。為此,業內建議,未來應將整體提升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納入環境保護重要議事日程,把監測和評估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作為“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的一項常規工作,并針對不同人群制定差異化素養提升目標和提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