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目前,長江流域鋼鐵產量占全國的36%;石化工業年生產能力約占全國的50%以上。長江水運貨運量已突破10億噸,達到13.3億噸,位居世界內河航運首位,成為我國內河的“黃金水道”。因此,我們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水,是生命之源。而長江水,對于沿岸九省二市的人民群眾來說,既是生命源,也是經濟源。
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人文薈萃,中國發展的大棋局中,長江再次成為落子的地方。就在這個早春,中共中央在重慶召開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
這是將改善長江生態環境放到位的規劃設計,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自然展現,是一個將長江的命運提升到文明傳承高度的歷史判斷,是一次以長江為發力點推動中國生態轉型的戰略抉擇。兩個月之后,這篇講話的精神落實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拉開了新一輪保護與建設的帷幕。
高層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置于經濟開發之上,緣于長江流域生態隱患已浮出水面。
化工圍江。全國總投資近10152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包括三峽庫區、南水北調輸水干渠沿線在內的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其中45%為重大風險源。
“水少泥多”。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年均水量大幅減少,徑流干旱年份顯著增加;大量梯級水庫替代自然河流,泥沙被攔截沉積,致使中下游河道沖刷顯著,河床驟降,崩岸和入海口侵蝕風險明顯上升。
生活污染日漸凸顯。近年來,長江流域各省市格外重視旅游產業發展,但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帶來的餐廚垃圾和白色污染無法消解,不得不直接倒入江中,已經成為威脅長江生態的重要污染源。
人們越來越發現,廣義上進行了一甲子的長江開發,已經暴露出多個方法論上的誤區:各自為營的開發導致區域之間協調失靈,以環境換發展的思路導致發展的“性價比”低下,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造成了經濟和環保的雙輸,GDP領銜的大開發模式產生了積重日久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社會文明進步與思想觀念進步的互動中,漠視生態的發展滿盤皆輸,優先生態的發展盤活全局,正在成為痛定思痛后的共識。
由是,僵局不破,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何以落到實處?生態,一子走通,滿盤皆活。對于如何凈化長江生態,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等專家表示,政府將長江經濟帶提升為國家戰略,也須將長江流域環境保護提升為國家戰略,實行全流域生態保護協調機制。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一體化是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關鍵、重點和難點。
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方方面面。在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呂克勤看來,此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效果不彰,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九龍治水”,權力過于分散。“政府各部門各管一攤,沒有形成合力,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為解決跨域治理等頑疾,近日落地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給出了明確的“藥方”: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建立地區間、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形成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此外,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劉雅鳴也表示,應將長江流域的治理、開發、保護各項事業推上法治化軌道,通過制定“長江法”,全面規范和調整長江流域管理中的各種水事行為和關系,系統解決流域管理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并且,嚴控流域水污染行為,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劃定沿江生態保護紅線,將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濕地等納入生態紅線區域管理。
顯然,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史上一個重要規律,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如今,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抉擇,就是在回溯現代化發展的這條線索,找到文明的源頭,讓流淌在天地間的長江,重新恢復澤被萬里的活力,護佑中華民族的復興,完成的重大命題。
它正等待著我們這一代人,把自己寫入歷史,把長江送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