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繼西安除霾塔、鄭州除霾炮之后,北京也終于有了自己的除霾神器:一座來自于荷蘭的霧霾凈化塔。但這座霧霾凈化塔初到京城之際,便站在了輿論風口。有的叫它“除霾神器”,有的叫它“觀賞品”。而有些專家認為,霧霾凈化塔的治霾能力治標不治本,更有言論激烈者說,不如找布蓋工地。
在這背后,是北京霧霾季的再度臨近。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10月17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持續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狀況。10月19日,北京市氣象局再次發布重污染黃色預警信號,這已是進入10月以來北京氣象局發布的第五次黃色預警。糟糕的空氣狀況,讓坐落在北京市798藝術園區內的一個大家伙迅速走紅:世界上首座戶外空氣凈化器“霧霾凈化塔”,由荷蘭設計師羅斯加德及其合伙人創造。
每小時凈化3萬立方米
那么,霧霾凈化塔究竟是個啥?據公開資料,霧霾凈化塔內有一臺強大的真空吸塵器,利用電離技術吸入霧霾,就是日常我們所說的靜電吸附,濾掉其中的有害顆粒,然后排出凈化后的空氣。為市民提供免費的清新空氣體驗。
具體來看,與一些靜電吸附凈化器不同的是,霧霾凈化塔使用小量的綠色能源和的無臭氧離子技術,每小時能夠凈化3萬立方米的空氣。霧霾凈化塔捕捉并收集空氣中至少75%的PM2.5和PM10霧霾顆粒,同時以360度釋放清新空氣,在塔的周圍制造出一個環狀清新空氣區域。而7米高的“身姿”亦奠定了其目前世界上大的稱謂。
不少專家指出,如果在PM2.5濃度為200微克每立方米的天氣下(北京大多數霧霾天氣),這座塔每小時吸收PM2.5總量為30000X200X0.001X0.001X75%=4.5克。也就是說該塔每小時吸收的霧霾量還不到一勺鹽的重量。于是便出現了專家稱“霧霾凈化塔不如給工地蓋塊布”的言論。
也有專家認為,霧霾凈化塔每小時凈化3萬立方空氣,多相當于一個中型餐館油煙處理的量。以北京現在的霧霾濃度,霧霾凈化塔是起不到凈化作用的。一個霧霾塔對整個霧霾的緩解是沒有用。如果以一個的概念來說,其根本起不到除霾作用。但就相對概念,在一定范圍內,其實有凈化空氣作用的。
但在其計師丹·羅斯加德看來,“這個項目的目的是給人們忠告和提醒,讓更多的人來參與到減霾行動中。”他進而指出,這個項目來中國后,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霧霾問題。但是他也提到未來將計劃生產更多類似凈化塔。
“指望海綿吸干湖水嗎?”
霧霾凈化塔作為一件融入了現代科技元素的藝術品,雖然美感少了點,但立于霾鎖重樓的空地上,確實挺有藝術效果。每小時處理3萬立方米空氣,相當于一個中型餐館油煙處理的量,但對于真正凈化空氣來說,實屬杯水車薪。
何況,一座凈化塔每小時只能凈化3萬立方米空氣,如果要把北京五環之內的空氣都給凈化掉,得需要10萬個凈化塔一齊上陣。想想看,穹頂之下,塔林赫赫,那是什么景觀?環保業界資深人士吳兌介紹說,霧霾凈化塔的凈化效果應該是有的,但是從能量消耗等經濟角度考慮,在霧霾治理上是不可行的。
那這就是不應該設置、使用凈化塔的理由嗎?
沒錯,霧霾凈化塔是治標不治本,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在源頭治理上下功夫,勢必要下大力氣抓好結構減排、產業結構調整、控煤、控煙和機動車尾氣治理等措施。但也有輿論認為,在源頭上扼住霧霾咽喉的同時,也要打好霧霾殲滅戰,即把那些那些從生產、生活中“突圍”出來的“散兵游勇”霧霾因子收拾起來,放到應該放的地方。正如羅斯加德所說的那樣,將收集的大氣污染物變身成為碳鉆戒指,也不失為一種“變廢為寶”的資源循環舉措。
與此同時,這些年吃瓜群眾已習慣于心情隨霾起而壓抑,隨霾散而舒展。公眾焦慮與日俱增,但大家所關心的結構性減排、產業結構調整、控煤等核心問題,卻總是和霧霾天一樣——看不清。于是空氣凈化器成了自救法寶。但每個新鮮事物的誕生都伴有不少爭議,霧霾凈化塔也不例外。
因此,我們看待新事物的時候,別急著去否定,試著去了解一下。即使不能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也至少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思路,不至于在焦慮中什么事都不做的好。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