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管理后,部門之間協調工作由親兄弟之間的協作變為鄰里之間的協調,溝通配合難度增大,‘牽頭的牽不動,協調的不管用’成為普遍現象。”
“垂改首要問題是要落實對地方政府的責任監督問題,這是目標,至于如何調機構、調人員,這些是手段。目標和手段不能顛倒。”
縣環保局長們在會場上拍打桌子,情緒激動。“你們把我的手和腿都‘砍’走了,把我變成個植物人,我還干什么?”幾個月前,陜西省環保廳辦公室主任張育奎在關中地區調研環保機構垂直改革(以下簡稱“垂改”)時,對當時基層的僵持記憶猶新。
2016年9月22日,中央發布《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一場旨在厘清政府環保責任的全國改革拉開巨幕。在新聞吹風會上,環保部地方環保垂直管理工作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舜澤稱之為“根本性改革”,“要動體制、動機構、動人員”。
而陜西作為全國首批申報試點的省份,已是第二次邁入改革洪流。次則是在14年前,陜西一省自主探索市以下地方環保機構垂改。
14年風雨兼程,先行者似乎一肚子苦水。“垂直管理后,部門之間協調工作由親兄弟之間的協作變為鄰里之間的協調,溝通配合難度增大,‘牽頭的牽不動,協調的不管用’成為普遍現象。”2016年8月,《陜西省環保機構市以下垂直管理評估報告》對此總結。
始于一起水污染事件
近期,張育奎和陜西省環保廳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副處長李強,及人事處另一位同事,兵分三路,分別前往關中、陜南、陜北調研,三人也是陜西省環保廳垂直管理辦公室的主要工作人員。其中張育奎是本次垂改的臨時牽頭人。
李強2001年來到環保廳人事處參加工作,份工作就是參與陜西省環保系統垂直改革。2002年8月,《陜西省市以下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意見》正式發布。彼時,張育奎在延安市環保局工作,對全省垂改政策進行落實。
李強用“”來形容陜西省當年實行的市以下垂改。這是全省范圍內自上而下的制度創新。
“我們是全國早一個實行市以下環保機構垂改的省份,這是為了解決環保體制存在的障礙。”張育奎說,“2000年,陜西省委、政府把強化市級環保部門‘三統一五加強’職能、解決地方政府存在的‘三該三不該’問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進行專門分析研究。”
這兩項政策直指當時地方環保系統的沉疴。其中“三該三不該”的項,即是“應該履行環境保護責任制,不該違法違規進行地方保護和行政干預”。
這亦是垂改試圖改變的基層弊病:地方政府環保責任不清、環保監測造假、執法受到干預……在目前全國垂改方案中,市級環保機構負責人的任免,將由省級環保部門黨組提名,市級接受省級環保部門、本級政府的雙重管理;縣級環保局作為市級環保局的分局,其人財物及領導班子成員均由市級環保局直管。
未來,省級環保部門將聚焦在對市縣環境質量的監測考核和環保履責情況的監督檢查,市縣環保部門聚焦屬地環境執法和執法監測。
而在14年前,促使陜西省時任領導下決心對環境管理體制“動手術”的直接原因,則是2001年7月,安康市旬陽縣發生的鉛鋅礦污染漢江水質事件,事件暴露出執法不力、體制不順等問題。
在當時國家環保總局的通報中,旬陽縣政府降低門檻招商引資,在漢江及其支流邊建設了13家鉛鋅選礦企業,設備簡陋,無任何防洪、防滲和防漏措施,排放廢水嚴重超標,污染漢江情況嚴重。終13家選礦廠全部關閉,旬陽縣政府書面檢查,副縣長行政警告處分,撤銷了縣環保局一名相關副局長職務。
垂改工作交由當時陜西省環保局完成。據李強回憶,14年前具體負責垂改文件起草工作的主要是人事處的老處長和一位分管紀檢組長。由于調離崗位時間過去甚遠,上述時任負責人婉拒了采訪。李強參與了一部分的全省摸底和調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