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破“五難”問題 霧霾治理科技創新要跟上
時下,又一輪霧霾天氣侵擾江淮大地,呼吸之患嚴重影響廣大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無風就是霾”,類似調侃道出了很多人的無奈。隨著供暖季臨近,華北地區的霧霾再次造訪,九月份的北京已現十面霾伏。
由此看來,霧霾已成為我國人們的“心肺大患”。
為減輕“呼吸之痛”,我國已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發布史上嚴“大氣十條”,“重拳”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目前,中央和各地地方財政已先后至少投入數百億元人民幣,用于機動車尾氣控制和油品升級等。但京津冀等地仍然不時遭遇“霾鎖連城”。
對此,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污染治理有三個階段,要從沒搞清楚污染源,治理的效果就不佳,也見不到效果,發展到持續治理,但是受很多自然的邊界條件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環境質量,再到后的進一步治理污染排放,不再受這些氣候條件、水文條件、邊界條件的影響,終解決環境問題。
目前中國大氣環境治理正處在第二個階段,走向第三個階段,硬舉措應對硬挑戰之下,空氣優良天數、重污染天數、全年PM2.5濃度,都發生了積極變化,去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
眾所周知,霧霾成因復雜,但除氣候條件之外,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相對粗放,能源消耗增長過快,人為污染排放的快速增加、長期積累,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轉變粗放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應把霧霾治理與供給側改革結合起來,這就對相關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霧霾治理是經濟領域內的“藍海”。創新驅動是根治霧霾的重要手段,結合供給側改革要求,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先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應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強化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產業人才培育,把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到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讓治理技術盡快發揮出大功效。
然而當前,我國霧霾治理仍存在三點突出問題:過度依賴政府,未能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過多采用臨時性、應急性治理機制,缺乏可持續治理;過于分散和各自為戰,制度缺乏穩定的正向激勵。治理過程面臨五個關鍵難點:治理主體意愿不一致,難持續;治理手段不經濟,難推廣;治理與經濟發展,難兼顧;治理目標較模糊,難監督;治理制度不健全,難實施。
為解決以上問題和難點,達到持續有效的治理效果,須建立可持續的治理機制,從強化治理意愿入手,依托制度的可持續,保障經濟的可持續,形成“中央主導、地方負責、區域聯動、企業主動、社會監督、全民參與”的多元協同治理局面。
“現在對霧霾的治理措施都是對的,只要堅持下去肯定能夠見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強調說,有鑒于此,全社會對當前采取的治理霧霾措施要有信心,對實現目標要有耐心。同時,政府一定要有定力,把相關政策堅定不移地落到實處。
同時,解振華曾表示,治理霧霾要有信心、耐心和定力,霧霾問題“10年左右能解決”。
?。▍⒖假Y料:中新網、新京報、光明日報、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