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絲綢之路歷經滄桑巨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3年9月、10月,國家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東盟國家時,相繼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建設“一帶一路”,是以同志為的黨中央著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不失時機地推動實施這一戰略構想,必將為實現中國夢開拓新局面、創造新機遇,必將給世界夢注入更多新動能、新活力。
“一帶一路成為人類探索多元發展的分水嶺,世界將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有學者這樣表示。
“一帶一路”這三年
2013年9月7日,在出訪中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而今,三年了。三年,篳路藍縷,春華秋實。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當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開放新格局。”
2014年1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專門研究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呼吁各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隨后,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
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其中專門一章。三年,藍圖由草創到一步步展開、一筆筆繪就。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中國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產能合作,聯合國等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一帶一路”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跨越高山深海,正在逐步構建世界上壯美的經濟走廊。
沿線國家生態環境脆弱
但事實上,“一帶一路”戰略在深化與沿線各國和地區在資源、能源、基礎設施、產業項目以及金融等領域合作的同時,不可避免會涉及到生態環境問題。“從中國過去的對外投資與合作來看,環境問題一直是各方為關注的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如處理不當,將嚴重影響中國國家利益和負責任大國形象。”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研究員董戰峰說。
“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作為人類活動比較集中和強烈的地區,同時不少國家的生態環境脆弱,這導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投資與合作面臨較大生態環境風險。公開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土面積不到世界40%,人口卻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如日本和印度人口密度分別達到了338人/平方公里和334人/平方公里。
除了是世界上自然資源的集中生產區外,地區年境內水資源量只有世界的35.7%,但年水資源開采量占世界的66.5%,同時使用了世界60%以上的化肥,因此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壓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有不少國家處于干旱、半干旱環境。其森林覆蓋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超出了生態承載力的80%以上。
董戰峰介紹,這一地區還排放了世界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沿線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發展方式粗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單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質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單位GDP鋼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屬消耗、水耗、臭氧層消耗物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和地區環境管理基礎弱。有些沿線國家對環境管理的基礎信息和風險底數不清,環境監測監管、預警應急、管理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環境風險預防預警和管控能力低。
撬動環保“走出去”新契機
那么,如何讓一帶一路披上綠裝?環保部下屬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環境保護合作中心近日對外發布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藍皮書-沿線重點國家生態環境狀況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該成果是環保部剛剛啟動的“‘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網站”的一部分內容。
對此,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國梅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加快轉型、推動綠色發展的呼聲不斷增強,這為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基礎。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環境保護合作中心研究員國冬梅建議,加強“一帶一路”環保頂層設計。具體而言,用3-5年時間,合作制訂綠色絲綢之路規劃和具體方案,建成“一帶一路”環保合作信息共享平臺,宣傳生態文明理念,開展技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用5-10年時間,推動建設環保合作與交流基地、環保技術和產業合作基地,建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局面。
到2050年,生態文明理念、制度以及環保標準、技術、產業等全面“走出去”,區域生態環境環境顯著改善。《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將涉及大量項目投資,為打造綠色“一帶一路”,建議建立國家環境保護對外援助計劃,將環境保護作為其中重要支撐內容,與沿線國家共同開發一批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示范項目,政府搭建起合作交流平臺,我國企業緊隨其后,承擔其中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
國冬梅還建議在“絲路基金”里分設“綠色絲路”基金,重點支持領導人環保合作倡議的落實,開展“一帶一路”沿線環境綜合信息調查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有序推動重點國別、重點項目的開展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