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防洪排澇能力 海綿城市讓武漢更有“彈性”
近日從武漢市發改委獲悉,今年洪澇災害造成武漢市基礎設施直接經濟損失18.74億元,該市除修復受損設施外,還將同步啟動系列治水行動,系統、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本輪汛情、災情反映出武漢城市排澇體系建設滯后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武漢市將啟動謀劃區域防洪、排澇、水資源配置和水系綜合整治等一系列“管長遠、補短板”的重大水利工程,系統提升城市水系、湖泊、渠系的排澇能力和調蓄功能,建設周期2年左右。
打造“海綿城市”,全面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海綿城市”是近年在國內新興的理念,“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加快實施地下綜合管廊、環城湖體、內河橋梁、蓄水空間、排澇泵站等建設改造,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提高城區的蓄洪能力和排洪能力,更好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讓城市在暴雨中更有“彈性”。構筑黃陂天河機場—盤龍城防洪體系,新洲舉水東河—邾城防洪保護體系,杜家臺分蓄洪區防洪工程等;對民垸湖堤實行分級建設和管理,推進退垸還湖進程。加大城市排澇工程建設,完善中心城區骨干排水系統,新增抽排能力1325立方米/秒,改擴建干管、干渠246公里;實施湖堤、渠系、泵站、涵閘綜合整治,整體提升湯遜湖、童家湖—后湖、斧頭湖—魯湖、武湖、漲渡湖等重要湖泊和水系的排澇能力。
堵疏結合,切實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地下管線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的“經絡”和能源流、信息流、排澇的通道。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應有前瞻性,要科學規劃,提高排水標準,加大排水管網建設和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力度,進一步規劃建設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城市建設必須科學規劃,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水和諧、科學發展。今天,一場全新的治水攻堅戰已經打響,切實提高城市整體防洪排澇能力,努力減少洪澇災害對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科學調度排水和蓄水,確保城市既不淹水又不缺水,以實際行動服務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原標題:水洪波:打造“海綿城市”讓武漢更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