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山花爛漫,楊柳依依。
從八達嶺到司馬臺,再到金山嶺,作為古代北京的軍事防御屏障,早已聞名遐邇。如今,作為生態環保領域的典型樣本,京津冀三地正緊密攜手、深度合作,共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一座“綠色長城”正在迅速崛起。
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唇齒相依。敞開的生態空間,決定了生態建設必須共享共建、聯防聯治。
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破冰”。從保護區域水環境,到共同防治大氣污染,從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到構建區域旅游合作廊道,京津冀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模式
審視華北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北多個地市環繞京津,形成兩大直轄市的天然生態屏障。張家口、承德、保定、廊坊4市,毗鄰京津,生態環境與京津唇齒相依。山水林田湖,猶如一個生命共同體。缺水少綠,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的大制約。
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目前,京津冀地區生態空間總量不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0.7畝,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0%;人均濕地面積0.18畝,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4%。1980年以來,京津冀平原區地下水累計超采量超過1550億立方米。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沒有堅持生態保護與建設協同發展,把京津冀地區作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進行生態空間科學布局。”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說。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是基礎,綠色發展是方向。必須始終守住生態底線,推動經濟向綠色轉型,使綠色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底色,使京津冀成為人工修復生態的標桿。”河北省委書記撰文指出。
行政區劃有界限,生態協同無禁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優先,已是刻不容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一體化為方向,統籌解決京津冀特別是北京的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要創新思路,大力推進廣域行政,完善地方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跨地區協作機制,優化行政區劃,促進綠色崛起。”北京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楊開忠說。
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優先,已是刻不容緩。
五年實現“碧水藍天”
值此背景,在2015年環保就已成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為重要的一環,三地無論是從合作、政策、投入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從定期會商、聯動執法到統一重污染預警標準,一年來,三地在協同治污方面不斷摸索,做到了“1+1+1>3”。
在大氣治理方面,通過前期的嘗試和摸索,2016年3月2日,面對新一輪霧霾的襲來,北京、天津、廊坊、唐山、保定、滄州六市統一實施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同步發布了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啟動Ⅲ級響應措施。預警標準的統一,為三地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奠定了基礎。
水污染防治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環保部門日前剛剛簽署了《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環境污染問題聯合處置協議》,正式建立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水環境污染聯合執法機制。這一協議的簽署,對進一步防范跨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環境水污染糾紛和突發水污染事件的管控,有效預防與處置跨京津冀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確保區域內的水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合作、政策、投入的基礎上,同年底,京津冀就環境問題出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該規劃明確指出了京津冀地區是中國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水污染嚴重,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為尖銳的地區。問題的提出,為三地環境治理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也對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乃至三地政府“治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挑戰。
而從五年規劃來看,京津冀地區已經對大氣、水污染治理進度下達了“硬任務”。從國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清晰的描繪出,未來五年內三地的水將更清、天將更藍。
建設產業新格局
而隨著近日發布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下稱“指南”),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發展的未來進一步被明確。
指南指出,總體導向是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產業一體化發展。堅持產業轉移與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能力提升相結合,與培育產業集群競爭力、適應資源環境承載力相結合,不斷調整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構建“一個中心、五區五帶五鏈、若干特色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個中心”是指打造北京科技創新中心。“五區”是指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區、滄州沿海地區、張承(張家口、承德)地區,這是建成京津冀產業升級轉移的重要引擎。“五帶”是指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沿京廣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沿京九線特色輕紡產業帶、沿張承線綠色生態產業帶。
此外,“五鏈”包括引導汽車、新能源裝備、智能終端、大數據和現代農業五大產業鏈。另外還有若干特色產業基地,包括節能環保,醫藥健康,食品,家具、皮革、工藝美術。其中這些產業都以河北各個城市產業園區為主。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安樹偉對此明確指出,“上海等地的產業整合是市場自發形成的,所以京津冀之間的產業整合也要通過合理的經濟和法律手段,對相關企業加以引導。”
(參考資料:和合承德網、天津北方網、21世紀經濟報道、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