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解行業之惑 指明土壤修復新出路
6月16日正式開幕運營的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在成為國內眾多旅行者的新寵。然而,爆棚的人群中卻鮮有人知,在建設期間,這里進行了國內主題樂園建設領域的首度大規模環境評估和治理,其間各項檢測逾10萬次,場地形成工程終挖掘修復4萬多平方米。
上海迪士尼的案例,可視為土壤環境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佐證之一。在公眾的矚目與期盼中,2016年5月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亦稱“土十條”)由國務院正式印發。
“‘土十條’內容豐富,與以前的相關政策相比,傳遞出諸多新信號,它將激勵相關企業參與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范管理從業單位和人員,推動土壤治理與修復產業發展和成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安全研究中心)薛南冬研究員在接受采訪時,對“土十條”做出上述評價。
“土十條”出臺的更深一層意義則在于,它與“大氣十條”(即2013年9月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十條”(即2015年4月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組合為治理大氣、水、土壤三個主要環境要素的完整政策矩陣;環保部亦調整機構設置,近日公布了新設置的大氣環境管理司、水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的職能。
三個“十條”加上“三司”,意味著“環境保護的立法框架、行政管理機構、部門協作機制以及社會參與,正在共同推動我國環境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建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研究員表示。
治土新政
“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土十條”如此開宗明義。
“各種污染物進入土壤環境后會對土壤生態系統造成深刻影響”,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陳保冬研究員介紹。與大氣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難治理。一方面,污染物往往具有致毒作用,會直接影響土壤生物活性,改變土壤生物系統結構,進而影響土壤生態功能;另一方面,土壤生物通過一系列代謝途徑消納、轉化或富集污染物,影響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和歸趨。“特別是被污染的耕地、工礦業廢棄地等環境問題尤為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他說。
在此背景下出臺的“土十條”新政,亮點頗多。薛南冬研究員列舉說,“土十條”要求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狀況及變化趨勢,這是土壤污染治理的基礎,因而進一步開展土壤污染調查勢在必行。“土十條”將法治工作放在第二條的優先位置,依法防治土壤污染成為必然。而以耕地及建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為重點,對農用地、建設用地分別實施不同的管理措施,體現出分類管理、突出重點的治理思路。
此外,“土十條”還強調土壤質量維護要注重污染風險的管控及土地的保護;開展土壤污染修復,加強技術研究和創新迫在眉睫。土壤污染防治應有多元主體共同參加,需要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公眾及社會監督。
“‘土十條’作為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頂層設計文件,為土壤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指導和規范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修復行為。它的實施將有力推動我國土壤污染治理和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建設”,薛南冬研究員說。
行業之惑
據了解,由國內多家開展土壤環境污染修復相關業務的科研院所和環保企業等聯合成立的“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即將聯合發布一份題為《中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研究》的報告,這份報告目前正在三稿修訂中。報告稱,我國農田污染以重金屬污染為主,主要分布在南方湘、贛、鄂、川、桂、粵等省區,污染區域主要為工礦企業周邊農區、污水灌區、大中城市郊區和南方酸性水稻土區等。
2001-2008年,我國共有98000家企業關停或搬遷,且大部分為化工、農藥、鋼鐵等大量排放危險廢棄物的企業,很可能為高風險污染場地。綜合國內企業數量、搬遷污染調查及國外情況對比,報告測算出我國的污染場地數量在100萬-200萬塊。